袁玉林說道:“林大人這話是什麼意思?什麼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開始?”
林遠說道:“剛剛您也說了,均田製的廢止,是因為地少人多,可是您有沒有想過,如果這些人裏麵,有很多人並不從事耕種呢?那樣分地的人不就少多了嗎?”
袁玉林問道:“不從事耕種?那能做什麼?莫不是都去經商?惹人不齒嗎?”
林遠笑道:“不從事耕種能做的事情也有很多,經商隻是其中之一,再說,經商為何惹人不齒?縱觀世界各國列強,不經商無以富國!”
袁玉林皺著眉頭說道:“可是農桑乃是國之根本,如何能夠偏廢!”
林遠歎了口氣說道:“不是說有人不從事耕種就是要偏廢農桑,而是有更多的人將要從事更多的工作,也就是說社會分工將會越來越細!”
袁玉林問道:“社會分工是什麼意思?”
林遠心想:“怎麼一不小心把這個詞給弄出來了呢?想必他們沒有聽說過這個詞,可是既然已經說出來了,那我就給他解釋解釋吧。”
林遠說道:“就比如說:農民耕種需要農具,現在的農具是怎樣生產的呢?幾個村有一個鐵匠鋪,有鐵匠打農具,這個鐵匠要怎麼打農具呢?在沒有社會分工的前提下,首先他要挖出鐵礦石,要自己搭一座熔爐把鐵礦石化成鐵水,再把鐵水打成農具!您看看這裏麵的過程,他一個人要做這麼多事情,才能得到一把鏟子,或是一把犁頭。”
“在社會分工很細的情況下,有一部分人專門挖鐵礦石,有一部分人專門把鐵礦石煉成鐵,專門有一部分人把鐵打成鏟子,犁頭,每個人都做不同的事情便是社會分工,你說說在相同的時間裏,這兩者誰農具打得快?”
袁玉林說道:“應該是後者吧?”
林遠說道:“不錯,就是後者,我所說的不從事耕種,就是有更多的人去從事別的事情!”
袁玉林想了想問道:“難道所有人都要去打造農具嗎?”
林遠說道:“我說的農具隻是一個比方,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是如此,現在的百姓隻求溫飽,等到以後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住更好的房子,穿更結實漂亮的衣服,甚至開上我的那種汽車,他們還可以去名山大川遊玩,這裏麵每一項都有大量的社會分工,都能安排更多的人從耕種中走出來,你明白了嗎?
袁玉林輕輕搖頭,說道:“唉,這些事情不是我要琢磨的,還是不說了吧?”
林遠無奈地心想:“白費一番口舌,對牛彈琴!”這時小德張在一邊說道:“林帥,既然您坦誠地講了,那我們也開誠布公地告訴您,這次有不少人想要從甘肅購買田地,想必您也知道,那些商人賺了錢之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買地,這些人和朝廷高官都有瓜葛,形成一張利益大網,所以您想要把土地發給農民的願望恐怕無法實現。”
林遠說道:“發給農民土地一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張公公絕對不可以鼠目之光視之!”
小德張笑道:“我還可以告訴您,內務府也要在甘肅購買一等良田十萬畝!內務府是皇上和太後的人,你有辦法嗎?”
林遠眉頭一皺心想:“怎麼成十萬了?看來我們的情報有誤啊!為了不太過觸動清廷,不妨就讓內務府買地吧。”於是林遠說道:“既然是聖上要地,那就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