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說道:“您也知道在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可如果這兩個人使用的尺子尺寸不同該怎麼辦?”
光緒帝笑道:“這個容易,隻要讓這兩人用同樣的一把尺子不就行了嗎?”
林遠說道:“這隻有兩個人,所以可以用同一把尺子,如果現在造的不是這把七星刃,而是戰艦,那麼需要多少個人一起來造零件呢?這些人難道可以用同一把尺子嗎?刀身和刀鞘隻有兩個部分,所以就算是測量出現差錯也沒關係,可戰艦上的零件呢?成千上萬,如果一個部分的差錯較大,那可就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裏了。”
光緒帝問道:“那林愛卿說應該怎麼辦?”
林遠答道:“我們必須要改革度量衡,如今大清所用的度量衡,度量長短用丈,尺,寸,其基準為‘高宗純皇帝欽定權度尺’,這個標準尺是乾隆皇帝所製,工部雖有印製下發,可是數量太少,民間用的大多都是仿製的。”
“按說仿製的也沒有什麼,因為民間用尺,無外乎是度量土地,衣服,房屋,有些手工作坊也要度量尺寸,這些地方對於尺寸的要求不高,所以精度不高也勉強夠用,可是要造戰艦就不行了,所以造戰艦的第一步,就是改革度量衡。”
光緒帝眉頭一皺,說道:“改革度量衡?這可不是一件易事,我大清四萬萬臣民,每日都要與丈尺寸,石斤兩打交道,改革度量衡豈不是要把所有人的習慣都改變了?”
林遠答道:“其實不然,民間交易自有民間交易的辦法,我們不需要幹涉,我們要管的,是和國家建設相關的,比如,工部要營造房屋,就應該使用新式度量衡,兵工廠要造武器,更要使用新式度量衡。”
光緒帝問道:“那你說的這個新式度量衡是怎麼訂立標準的?”
林遠答道:“有一個國際計量局,專門負責協調各國的度量衡標準,他們製定了長度和重量的標準,如果加入國際計量局,他們會給加入國製造標準尺和標準砝碼,我們依照他們的就行了。”
林遠話音未落翁同龢便冷哼一聲,說道:“度量衡基準之物,我中華早已有之,早在三皇五帝之時,黃帝便設五量以統一長短輕重,後來曆朝曆代都有沿用,我們何必去學洋人的樣子!邯鄲學步,未曾學其仿佛,而又失其故步也!”
翁同龢在這裏引用了《莊子》裏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有把人家的東西學懂,反而把自己的東西忘掉了,林遠心想:“翁同龢和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都盲目排外。”
於是林遠笑道:“大人所言差矣,我們跟隨他們的標準,日後雙方交流起來也方便,否則一碰到長短輕重就要進行換算,那多麻煩啊!還有換用標準砝碼對於我們自己也有好處。”
“翁大人一定清楚,如今我大清的砝碼並不統一,官府征收各項租稅的時候使用官平砝碼;各個關卡收取進出口關稅使用關平砝碼;漕運使用的又是漕運砝碼,而市場上民眾使用的又是一種砝碼,這些砝碼不統一,勢必會帶來很多問題。”
光緒帝點點頭,說道:“那好,就依林愛卿的,林愛卿,你說的社會大環境就是指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