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沸騰的魚群(1 / 2)

林遠忙問:“怎麼能讓魚群來找我們呢?”

沈晚晴說道:“我們的聲呐不是主動聲呐嗎?我們可以利用聲呐發出的聲波,迫使魚群向我們的方向遊動。”

林遠問道:“什麼樣的聲波可以讓魚群往我們這邊遊動呢?”

沈晚晴說道:“動物能夠預知地震,海嘯的發生,你聽說過吧?有一次我們去地震研究院做反間諜工作,聽研究院的專家說,地震之前會有低頻率的聲波發出來,這些波我們人類沒法聽到,而動物卻可以感知到,所以我想,如果我們的聲呐可以把這種聲波模擬出來,不就可以把魚群驅趕過來了嗎?”

林遠說道:“這個法子還真是不錯,我們可以試一試,你知道這種聲波的頻率大概在什麼範圍嗎?”

沈晚晴說道:“好像頻率比較低,可能超過了我們聲呐發射的頻率範圍,好像是在三十赫茲以下。”

林遠聽了這句話,不由得歎了一口氣,說道:“我們的拖曳聲呐,使用的頻率最低也有一百赫茲,再低的話,探測效果就很差了。”

正在僵局之際,林遠突然說道:“我想到了,我們的拖曳聲呐上麵裝有通訊模塊,通訊模塊的頻率可以比三十赫茲還低。”

沈晚晴問道:“為什麼聲呐上麵會有這樣的模塊?”

林遠說道:“這種模塊是我們用來聯係核潛艇的,核潛艇的水下通訊,都是使用低頻聲波完成的。”

林遠下達了命令,拖曳聲呐隨即開啟通訊模塊,在低頻聲波上試驗著,終於在二十七赫茲的時候,魚群開始出現了躁動,它們的速度明顯加快了,三艘直升機從三個方向,像一張大網一樣把魚群兜在核心,把魚群向著林遠的方向驅趕。

聲呐聲波攜帶的信息,隻有目標的大小,方位和速度,不同的目標聲波反射形狀不同,想要根據聲波的信息知道敵人的艦船,潛艇的型號,必須事先對敵人軍艦和潛艇進行水聲偵察,記錄下回波形狀,建立數據庫,在林遠的時代,美國的偵察船屢屢“誤入”中國領海,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記錄我國軍艦的回波形狀。

所以操作員不可能從回波中閱讀出組成魚群的是哪種魚,如果他能下到水裏,而且他對生物學也非常了解,他會發現這群魚是太平洋鯡魚,這種魚是典型的中上層魚,在五到十米深的海水裏生活。當聲呐發出低頻聲波的時候,聲波透過層層海水,到達了水底,生活在五六十米以下的小黃魚等種類也給攪動起來。

上層魚和下層魚都擁擠在一起,向著林遠船隊的位置湧來,海水都變暗了,船隊裏有經驗的漁民已經開始驚呼了,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魚。

林遠命令船隊散開,開始下網,水麵上的人隨後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把漁網下入水中,再拉起來,裏麵滿是大大小小的魚,這些漁船都有巧妙的設計,水線之下有專門裝魚的艙室,這種艙室的外壁是帶格子的,海水可以自由地從艙室中流過,可是魚卻遊不出去。

船隊的位置,海水比較淺,當魚群遊到這裏的時候,再想遊動就很困難了,所以很多魚都被困在了魚群裏,這更加給捕撈帶來了便利,在林遠的調動下,更多的船隻從附近趕來,加入捕撈的大軍中,有的船實在裝不下了,就先回岸邊,把魚卸下來,再回來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