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的原料大致能分為兩種,一種是化學纖維,比如腈綸,滌綸之類的,這在這個時代都不用想;一種是天然纖維,比如棉花,蠶絲,麻,羊毛等等,盡管中國古代的生產結構是男耕女織,有很多人從事紡織,可是這些東西的產量很低,而且紡織的技術也落後,人均布匹的擁有量也就少得可憐。
老漢又哭道:“求大人開開恩吧,家裏十五六歲的大姑娘,整天光著屁股,可怎麼嫁人啊?”
林遠問手下:“後方沒有運來嗎?”
參謀連忙答道:“是運來一批,可是這兩天下雨,道路泥濘,布料從火車上下來之後,時辰都耗在馬車上了,而且後方的布料也斷貨了,現在正在江南一帶調撥。”
林遠點點頭,他也沒有辦法,現在可沒有條件把化學纖維搞出來,林遠好好勸慰了老漢們一番,保證布料很快就能發到百姓手中,老漢們這才離開了。
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林遠突然明白了那些缺少的東西是什麼,那就是--道路!
現代中國曾經有一個口號: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對現在的林遠的來說,簡直就是真理,這個時代的土路承重能力實在是太差了,羅超英曾經想製造一批105毫米口徑的加農榴彈炮,這樣口徑的火炮足以讓這個時代的每一個指揮官心動了,可是後來一計算炮身的重量,再看一下道路的承重能力,這個想法就徹底放棄了。
林遠要在東北建造大型的鋼鐵廠,原料和設備隻能從琉球運來,鋼鐵冶煉的大趨勢就是高爐大型化,所以需要運輸的東西質量一定會很大,那時候路麵無法承受,走上幾步就要把車從泥坑裏麵抬出來。
更重要的是: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物質交換極為頻繁,就以鋼鐵工業為例,煉焦的過程能夠產出大量的化工原料,這些化工原料運送到化工廠,生產出的化工品又可以為提高鋼鐵質量做貢獻,當然,這隻是千千萬萬的例子之一,這些物質的運輸,不可能單單依靠鐵路,你不可能把鐵路修到工廠門口去,如果把鐵路比作物質運輸的主動脈的話,公路就是主動脈上的支脈,通過它們,才能把營養送到需要的地方。
更讓林遠欣喜的是:在這個時代,要修建承重能力強的路麵是完全有可能的,他已經確定使用水泥加石子作為鋪路的材料,水泥是用石灰石和粘土燒製而成的,兩樣東西都很常見,燒製方法也有。
因為沒有先進的攪拌機和鋪路機,所以路鋪得一定不會快,那就需要把有限的水泥用在關鍵的地方,也就是鋼鐵廠和礦山的旁邊,借鑒新中國發展建設的經驗,林遠決定在離本溪鐵礦不遠的鞍山建立鋼鐵廠,在撫順開采煤礦。
所以林遠初步擬定從遼河口修築公路,這樣從海路運來的設備可以直接在遼河口附近的營口港卸貨,然後通過公路運輸進入鐵路運輸,把設備運到鐵路線上的站點,再轉換為公路運輸送到工廠和礦山。
修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就需要大量的錢,俄國人和英國人送的錢一時拿不到,那就把吉林銀元廠的銀子先拿出來,用於道路建設。
正在這時,清廷送來一封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