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旅的士兵在林遠的調度下,在章義站的南部,建立防禦陣地,阻攔日軍,章義站對於林遠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物資轉運都要經過這裏。
第一旅是被解放軍的特種兵訓練出來的,在這支部隊身上,繼承很多解放軍的優良戰術傳統,土工作業能力就是其一。
所謂的土工作業,簡單地講,就是挖掩體,修工事,利用土和石頭來阻攔敵人的進攻,在解放軍的戰史上,有很多依靠土工作業取勝的戰例,比如塔山阻擊戰,解放軍在平緩的地帶依靠工事和戰壕,硬是擋住了幾倍於自己的對手的進攻。
第一旅在接到出發命令之後就知道,這一場阻擊戰一定要依靠土工作業,因為章義站外圍都是平地,沒有利於防禦的地形。
困難接踵而至,他們根本沒有鏟子,第一旅的二千多人,每個人一把鏟子,那就是二千多把,這麼短的時間,到哪裏去找?
人民戰爭的威力這個時候就體現了出來,第一旅在全城籌集鏟子,附近的很多農民都把自家的鏟子給送來,還有鐵匠鋪,主動給戰士們打造鏟子。鏟子是不能用鑄鐵做的,因為鑄鐵太脆,碰上硬石頭就壞了,所以需要用韌性較好鋼來做。
不過第一旅卻發現,鐵匠鋪煉鋼的方法還是炒鋼法,這種方法,在二千年前的漢代就有了,就是在鐵礦石燒成鐵液之後,反複地攪拌,讓空氣中的氧氣和鐵液中的碳元素反應,從而降低其中的碳元素含量,然後就得到了鋼,方法是好,不過就是太慢了。
還是林遠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煉成鑄鐵之後,加熱到很高的溫度,然後再慢慢地降溫,這就是熱處理方法的一種,退火,經過這種熱處理的鐵,韌性和強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打造鏟子的速度就快了很多,等到第一旅到達章義站之後,鏟子已經是人手一把了。
日軍在事後回憶這場戰鬥的時候,不無讚歎地說:“清軍的戰壕,工事,好像是一夜之間從地底下冒出來的一樣!”
雙方就在不到五千米地帶展開了反複的爭奪,戰況異常激烈,很多陣地都是幾次易手,遼陽的援軍之前碰上的是劉坤一的部隊,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這回遇上第一旅,可算是碰了大釘子了。
日軍在兩天的時間裏,僅僅前進了一千米,光是正麵衝擊可不是日軍的風格,日軍頻頻派出側翼迂回部隊,而平原地帶,兩翼沒有遮蔽物,所以第一旅不得不經常分兵去側翼,而日軍兵力要優於第一旅,這樣一來,第一旅在戰場上便險象環生。
這天是四月十日,章義站外的戰鬥已經進行兩天了,日軍指揮官,第三師團第五旅團旅團長大迫尚敏心急如焚,他知道大山岩已經被包圍在了奉天,自己晚到一天,大山岩就多一分被殲滅的危險,雖然說林遠停止了對大山岩所部的進攻,可是詭計多端的林遠,誰知道他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麼藥!
大迫尚敏距離交火線隻有一百米遠,他希望這樣可以激勵部下盡快奪下章義站,正在這時,突然傳令兵來報,遼陽被敵人奪了!
大迫尚敏連忙問:“敵人有多少人?”
傳令兵說道:“粗略估計有七八千人。”
大迫尚敏怒罵道:“混蛋,整個戰場上,林遠還哪有七八千人的機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