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暗夜之中,清軍向後撤退了下去,大量的彈藥被丟下,帳篷基本上全部丟棄,天亮的時候,林遠帶領清軍退回章義站,清點了一下人數,發現有一百多人在炮擊中陣亡,三百多人受傷,這也是定武軍出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失敗。
林遠本想以定武軍為疑軍佯攻,自己秘密去到愷字軍和鐵字軍,可是這樣一來,自己卻走不成了,遭到失敗之後主帥離開,對軍心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更讓林遠擔心的是日軍在夜晚炮擊中使用的火炮,這種火炮的射速很有可能在二十五發每分鍾,這樣的射速是日軍原有火炮射速的三倍!而且射程和威力都要大大超過之前的火炮!
一幅無人機拍攝的熱成像圖就擺在林遠的麵前,從圖上他清晰地看到,昨晚日軍用來炮擊的火炮隻有二十門,二十門火炮投送的炮彈數量,由於射速地提高,便相當於六十門火炮。
日本人是靠什麼辦法提高火炮射速的呢?林遠想起了當時他故意讓羅超英說的那種前衝式火炮,就是炮身在發射之前先向前衝出一段,抵消一部分後坐的衝量,這樣火炮就可以達到比原來高很多的射速,可是,這種火炮的研製難度很大啊,日本人有可能研製出來嗎?
林遠思來想去,聯係到了在天津機器局的羅超英,他問道:“羅老,現在日本人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火炮,射速是原來的三倍,您看是怎麼回事?”
羅超英想都沒想,說道:“那一定是他們把氣壓液體式的反後坐係統搞出來了。”
林遠問道:“那是什麼?”
羅超英說道:“火炮最開始是剛性炮架,打完一發就要重新瞄準,後來出現了簡單的彈性炮架,不過提高射速的幅度有限,在我們的時代,1897年的時候,法國研製出了一型劃時代意義的火炮,M1897,這種火炮上麵就應用了氣體液壓式反後坐係統,從此之後,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盡管各個部件還有改進,但是大體結構都是和M1897差不多,憑借這個係統,這種火炮的射速達到了二十五發每分鍾,是原來火炮的三倍。”
“所謂的氣體液壓反後坐係統,簡單地講就是,火炮的身管上帶有一個杆,這個杆和身管一起後坐,這個杆插進一個筒裏,筒固定在炮架上,是不動的,筒裏麵裝有氣體或液體,當火炮身管後坐的時候,杆就跟著在筒裏運動,不過筒裏有氣體或者液體,就能阻擋這根杆,也就相當於阻擋了身管,這樣就起到了反後坐的作用,複進機的原理也和這個差不多。”
羅超英接著說:“我覺得日軍提高火炮射速的方法,就是這樣的,至於別的反後坐方法,像曲線後坐,前衝身管等等,技術難度很大,在我們的時代都很難搞出來,我覺得日本人搞不出來。”
經過羅超英的這麼一解釋,林遠也明白了,不過他心中還有一個疑問,這種技術不是法國人研製的嗎?怎麼到了日本人的手裏,難道是法國人也在秘密地幫助日本人嗎?
林遠的猜測沒有錯,原來,伊藤博文在西方各國訪問的時候,為了獲取更多的援助,把航空母艦的照片透露給了西方各國,他們都感到十分吃驚,於是紛紛加快了自己國家武器裝備的研製,法國也不例外,法國國防戰略的重點一向是陸地方向,尤其是近鄰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