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說:“別忘了,我們的背後可是北京艦上的專家,這點小問題,他們會解決的。”
林遠很快把想法告知了北京艦,北京艦上的工程師們很快算出了大淩河冰麵的共振頻率,並把埋設炸藥的數量和位置告知了林遠。
陳飛知道了該怎樣埋設炸藥,又問道:“還有一個問題,大淩河很長,我們怎麼知道日軍會從哪裏渡河?”
林遠說:“我們已經發現,日軍已經離開盤錦,他們為了盡快趕到錦縣,一定會選取最短的路徑,所以我們可以提前預知日軍渡河的位置。”
陳飛點點頭,去選人手了。
不出林遠所料,日軍為了趕在寧遠援軍的前麵,有意加快了行軍的速度,一百五十裏的路程,隻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在行進過程中,甚至都沒有留出吃飯的時間,感到饑餓的日軍士兵就把糖和奶粉含在嘴裏充饑。
一支三千人的隊伍,如果排成一條長線的話,那從隊首到隊尾差不多要三千米長,這個距離,足夠一個人跑上十幾分鍾,一但隊首或是隊尾遇見敵人,整個部隊的反應速度都會很慢,所以日軍采用了四人排成一個橫隊的方式行進。
按照行軍常識來說,三個大隊之間應該至少間隔上200米左右的距離,這樣很難被包圍,而且在某一個大隊遭到襲擊時,其他兩個大隊也可以采取兩翼迂回包抄等靈活的反應形式。
由於林遠的那一封電報,日軍料定圍攻錦縣的清軍兵力不足,為了盡快展開戰鬥,三個大隊之間僅僅隔了十幾米的距離。在大淩河東岸的時候,青田剛信下了一個致命的命令,全軍休息十五分鍾,三個大隊排成一個橫隊,一起渡河。
後來的戰史學家在分析這個命令的時候,普遍認為這是青田剛信想要把三個大隊盡快投入戰鬥。
十五分鍾很快過去了,日軍三個大隊行進到冰麵上,在中國東北,這個季節的冰麵可能厚達半米,所以沒有人擔心冰麵無法承受日軍部隊。
突然,一記沉悶的爆炸聲從冰麵下傳來,這是由於聲波在固體中傳播比空氣中要快得多,所以給了士兵這樣的感覺。
陳飛他們把炸藥埋在了冰麵以下,爆炸產生的應力波在冰層裏迅速移動著,如果有一個人,能切開冰麵,從側麵以細微的尺度觀察此時的冰麵,他能看到,冰層正在像一條正弦曲線那樣上下波動著,冰層每振蕩出一個波形,都會在冰層之間產生了無數細小的裂紋。
就在日軍部隊迷惑不解的時候,接二連三的爆炸聲相繼傳來,冰層的振動幅度越來越大,終於,冰麵下傳來了令人心悸的脆裂聲。
那“哢哢”的聲音就像是魔鬼的大手,瞬間攥緊了每個日軍士兵的心,可是他們並沒有慌亂地奔逃,青田剛信也沒有下命令加速渡河,因為他知道,快速地行進很有可能加快冰麵的破壞。
就在這時,隻聽見一匹戰馬嘶叫了一聲,在眾人的視線裏,那匹馬瞬間就矮了一大截,頓時,一陣不祥的預感籠罩了每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