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早上,東海海麵,風速2.3米,浪高0.2米,一架WR-30無人機率先起飛,在北京艦上空擔任中繼指揮任務!隨後,一架WR-11戰術無人偵察機起飛。
在21世紀,無人機在戰爭中的作用一直是各國軍事理論家關注的焦點,由於無人,所以無人機可以承擔很多極端危險的任務,就算有損失,也不用擔負人員傷亡--這種將會引起巨大社會壓力的後果。
盡管無人機在戰爭中的應用可以追溯到1914年,可是直到100年以後的2013年,無人機才在航空母艦上完成起降,這裏麵,除了軍事理論的原因外,也有技術上的難點。
無人機沒法像有人機那樣快速處理突發事件,無人機能像人那樣思考這種事情還僅僅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起飛和著艦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很多意外,這些意外不可能全部編入無人機的程序裏,而控製人員很難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意外的處置。
更危險的是著艦過程,有人機在著艦完成對準跑道,調整高度的時候,是靠人來控製的,而無人機要靠控製人員在觀察到情況之後再進行控製,這樣就耽誤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出現攔截鉤沒有掛住攔截索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在有人機上也很常見,有人機的飛行員可以立即選擇加速複飛,可是無人機想要這樣做就有可能出現來不及的情況。
北京艦之所以裝備了很多無人機,就是希望利用無人機來探索一下未來戰爭中,無人機在海戰方麵的應用,沒想到卻在穿越之後派上了用場。
想象總是美好的,第一個科目就是WR-30對海上目標的發現,目標由那艘四千噸級排水量的橋立艦擔任,林遠此時就站在李凱身邊,李凱緊緊地盯著WR-30傳回來的圖像,希望從中發現目標。
我軍的航空偵察的自動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來的偵察,要走一個攝影,膠片處理,衝印照片,目視判讀這些程序,這樣做不僅花費大量的人力,更難以接受的是需要較大的時間周期,而在現代化的北京艦上,這一係列的過程由計算機來完成,目標判讀人員隻需要觀察目標就可以了。
海上目標的實時圖像被傳輸回北京艦,北京艦上的計算機高速地處理著那一串串0和1,進行著圖像增強,邊緣處理,去除噪聲等過程,把圖像處理成適合人員觀看的圖片,那架WR-30飛行在五千米的高空,可以監視15萬平方公裏的區域,經過一係列圖像分割和特征提取,計算機已經把可能是艦船的目標區分出來。
可是計算機無法知道哪些是敵艦,哪些是民船,所以,必須要人員來判斷,李凱和手下的戰士緊緊盯著屏幕,WR-30上麵配備的高清攝像頭,可以看清十厘米乘以十厘米的方塊,這樣的清晰度,一張照片的大小就有可能超過幾十G,所以處理這樣的圖片,對於計算機的處理器和顯卡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李凱拖動著圖片,查找著可能的目標,圖片在拖動的時候絲毫沒有卡頓,李凱按著橋立艦的目標特征,一個一個目標的甄別,終於鎖定了目標。
林遠看著橋立艦傳回的坐標信息,給了李凱判斷正確的示意,鄧世昌駕駛著吉野艦很快趕赴目標海域,沒想到,進行目標校射的時候卻發現了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