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久年譜
李瓊久別號九躬、九翁、會宗堂居士、離垢園客人。書齋號永好堂。嘉州畫院院長,中國美協會員,四川美協理事。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冬月初一),生於四川樂山五通橋蔡金鄉。幼時上私塾。從小酷愛書、畫、木雕、民間藝術。
1921年在樂山縣城上中學。
1927年隻身到樂山牛華鎮靠賣木雕、字畫、教書為生。
1931年在成都四川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西畫,結識馮建吳並在劉繼明、苗勃然等教師指導下學素描、色彩、油畫。
1934年返牛華鎮靠教書、賣字畫為生,並得《故宮周刊》數十本研究臨習。
1942年抗戰時期在牛華鎮,畫漫畫參加抗日宣傳,觀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關山月等名家書畫,並與吳成之、梁鼎銘結為良師益友;先後在樂山、宜賓、自貢、內江、宜昌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聯展。
1943年在樂山公園中山堂舉辦《李瓊久畫展》。
1947年與第二任夫人胡詠嫻結婚。
1948年移居樂山城郊,在城內開墨緣裱畫店,並與鍾道泉、張聿光、鄧白、黃二南等在牛華鎮分別舉辦畫展。後到樂山師範學校任圖畫教師。
1958年陪同馮建吳到峨眉山寫生,得馮建吳指點受益匪淺,並結成良師益友。創作樂山《大辦鋼鐵》長卷畫作。
1961年在成都初識陳子莊,多次親密接觸交流,合作花鳥畫。
1962年應峨眉山寬明大和尚之邀畫丈二《達摩一葦渡江圖》。
1963年創作《旭日丹岩》參加四川、天津國畫聯展。加入四川美協。
1964年參加由四川省文物局組織的樂山岩墓考察普查工作組,對樂山肖壩、柿子灣岩墓發掘考察,並雙鉤“王進墓”等百餘字編製《南安石室》,送郭沫若。
1966年整理樂山出土漢墓和墓刻,雙鉤《漢隸集錄》。
1972年“文革”中遭批鬥,關進“牛棚”,後被解除公職,淪為城鎮居民,逼迫流浪逃亡;到峨邊、金口河寫生後在周壩創作《金口河係列》巨幅山水五十多幅,經張正恒推薦寄到北京引起轟動,並擬調北京畫院未果。
1973年10月12日孫子李四生不幸罹難淹死。作品《春到彝家》《天塹變通途》等作品參加四川省《國畫書法展》。
1974年退職費耗盡,靠學生資助,畫竹簾,在大佛寺做臨時工艱難度日,撰文《略談中國文字的起源和發展》。
1975—1976年在峨眉山以“美工”名目打工度日。
1977年初夏應西北大學校長郭琦之邀赴陝西考察並作《彩陶係列》。作品《江上明珠》《穿天達地通南北》《峽外風光》和《天塹變通途》參加全國美展。11月,赴北京參加由文化部組建的中國畫創作組,在中央美院講學示範。
1978年南行上海、江蘇等地寫生,創作《南行紀遊係列》。
1979年組織學生創作國畫作品百幅,在大佛寺舉辦《樂山中青年國畫習作展》;落實政策安置在樂山市群眾藝術館並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