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情緒療法(3)(1 / 2)

(2)分析挖掘自己對誘發事件的解釋、評價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從理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信念,並且探討這些信念與所產生的緊張情緒(C)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到異常的緊張情緒之所以發生,是由於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這種失之偏頗的思維方式應當由自己負責。

(3)擴展自己的思維角度,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D),動搖並最終放棄不合理信念,學會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還可以通過與他人討論或實際驗證的方法來輔助自己轉變思維方式。

(4)隨著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異常的緊張情緒開始減少或消除,並產生出更為合理、積極的行為方式。行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又促進著合理信念的鞏固與情緒的輕鬆愉快。最後,個人通過情緒與行為的成功轉變,從根本上樹立起合理的思維方式,不再受異常的緊張情緒的困擾(E)。

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療法(RET)是AlbertEllis於上年代所創立,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最後導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這就稱為ABC理論。通常認為情緒和行為後果的反應直接由激發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論則認為A隻是C的間接原因,B即個體對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兩個人遭遇到同樣的激發事件!!工作失誤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產生了很大的情緒波動,在總結教訓時,甲認為吃一塹長一智,以後一定要小心謹慎,防止再犯錯誤,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由於有了正確的認知,產生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沒有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後果。而乙則認為發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實在丟盡臉麵,表明自己能力太差,怎好再見親朋好友,由於有了這樣錯誤的或非理性信念,再也振作不起精神來,導致不適當的甚至是異常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這種療法可用於治療各種神經症和某些行為障礙。

1.要求的絕對化這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見的一個特征,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認為某一事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常用“必須”或應該的字眼,然而客觀事物的發生往往不依個人的主觀意誌所轉移,常出乎個人的意料,因此懷有這種看法或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的困擾。

2.過分的概括化即對事件的評價以偏概全,表現在一方麵在自己的非理性評價,常憑自己對某一事物所作的結果的好壞來評價自己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導致自暴自棄、自責自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另一方麵對別人的非理性評價,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其結果導致一味責備他人,並產生敵意和憤怒情緒。

3.糟糕透頂認為事件的發生會導致非常可怕或災難性的後果。這種非理性信念常使個體陷入羞愧、焦慮、抑鬱、悲觀、絕望、不安、極端痛苦的情緒體驗中而不能自拔。這種糟糕透頂的想法常常是與個體對已、對人、對周圍環境事物的要求絕對化相聯係的。

上述三個特征造成了病人的情緒障礙,因此本療法是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病人改變其認知,用理性思維的方式來替代非理性思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帶來的情緒困擾的不良影響。

此療法的治療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1.心理診斷階段這是治療的最初階段,首先治療者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幫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病人所關心的各種問題,將這些問題根據所屬性質和病人對它們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分類,從其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2.領悟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幫助病人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或症狀是什麼,產生這些症狀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尋找產生這些症狀的思想或哲學根源,即找出它們的非理性信念。

在尋找非理性信念並對它進行分析時要順序進行:首先要了解有關激發事件A的客觀證據;其次,病人對A事件的感覺體驗是怎樣反應的;第三,要病人回答為什麼會對它產生恐懼、悲痛、憤怒的情緒,找出造成這些負性情緒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分析病人對A事件同時存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看法或信念,並且將兩者區別開來;第五,將病人的憤怒、悲痛、恐懼、抑鬱、焦慮等情緒和不安全感、無助感、絕對化要求和負性自我評價等觀念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