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來
一
我把這本集子取名為《九寨緣》。
這是為什麼?
從大學畢業分配到九寨溝工作,轉眼快三十年了。一直以為自己與這片叫做“童話世界”、“人間仙境”的自然山水是有著緣分的。
對生命和自然的真情流露,早在十多年前,我就萌動了寫一本關於九寨溝的書的念頭。主要是這方土地上二十多年的生活,賜予我的不僅是這片神奇山水所展示的經典魅力,更是在二十多年來風霜雨浸之中我把九寨溝早已當做了自己心靈的天堂。那時,我在九寨溝公安分局工作之餘,經常深入到村寨和民間,進行著屬於自己的心靈文化漫遊,因為工作的關係,在我早期的詩歌和小說中,我不惜筆墨抒發著對這個童話世界的眷念與熱愛。這不僅基於被藏族文化所展示的獨特意蘊所打動和吸引,更因為在這個傳統意義上的邊地和日益被邊緣化的地區,一個來自內地的青年初到青藏高原時的新鮮與衝動。伴隨著青春的激情過後,一種由感性逐步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當旅遊開發於八十年代初在九寨溝啟步時,正是在這種艱難的探索的階段我來到了這裏並親眼目睹了之後這二十多年來九寨溝滄桑巨變,並在這滄海桑田的變幻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這裏的人文曆史、地域風情、宗教文化的向往與關注,因而我對自己的精神家園越來越嗬護和珍惜。
地域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直接表露其價值,而是通過開放和覺醒後的奮進,將其獨特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的內在魅力展示在世人麵前。對其進行探究並進行表達,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在蔚藍色的天空下,陽光普照著被譽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的九寨溝,從曆史綿延到今天的藏民族生活現實,不論是在煙火氣息的熏沐裏,還是在堅守高原的日子中,我都目睹與體味到了一個民族由半農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向著旅遊產業方式轉變的過程。也可以這麼講,九寨溝旅遊發展的二十多年正是現代文明以紛繁多姿的狀態進入這片土地的過程。
每個民族在自身的發展曆程中,都構建了屬於自己的燦爛文明和文化的傳承方式及係統。每個民族都是在自己賴於生存的土地上,像一個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般和諧共處。因此,在我們這個自然和人文景觀出眾的偏遠之地,由於當地居民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和宗教等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許多原始的東西得已保存下來。曆史上一個叫羊峒的部落遷移到此,生息繁衍,遠離戰火。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一個嶄新的社會製度的誕生,這裏從此走上了一條越走越寬廣的金光大道。
二
在這本書裏,我想不僅為讀者展示自然的絢麗多彩,而且,從人與自然對話和生態保護的角度,為讀者講述一部九寨溝旅遊的開發曆程。當然,我自知這一美好的願望在這本小書裏也許還並未充分地展示出來。
九寨溝在我們版圖的腹地,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帶,介於第一至第三階梯的過渡走廊,高山峽穀、莽莽森林和多民族生存於斯,多種文化形態並存。日月的輪回,曆史的機遇與發展,使得這方山水如今又一次麵臨著曆史的擇訣,煥發著青春的朝氣。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這塊神奇的西北陸地上,分布著雪山、峽穀、草原、江河;這幅亮麗的畫卷中,有厚實的石頭房子、有骨質的木房子、有帶著嘉絨和安多藏語腔調的民風民俗,有喇嘛們的窮經皓首。智慧有時是夢幻的囈語,所有人都渴望著天堂般的幸福和美好,人們向往著朝聖的路上,獲得靈魂的功德圓滿,從容的眼神裏透著理性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