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六十歲生日到了。
一大早,大兒子一家三口先來了。大兒子拎來一個包裝很精美的挺大的生日蛋糕,大兒媳在一旁不無炫耀地說花了二百多塊錢呢。母親聽了就心疼得直埋怨“花這麼多的錢買它該啥?再說了,那油膩膩的奶油,我看著就眼暈,誰吃啊?”
緊跟著二兒子全家也來了,二兒媳手裏拎著個大花藍,裏麵裝著各式各樣的鮮花。母親愣了,問買它幹什麼。二兒子便笑著解釋道:“這是給母親的生日禮物,是托了朋友從縣城裏買來的,花了整整三百塊錢呢。”
母親一聽更急了:“這東西不當吃不當用的,兩天就蔫了,趕緊給退回去吧。”
“哪能退呢?現在不是時行祝壽送鮮花嗎?這花還是從香港運來的呢,這是康乃馨,這是水仙……”二媳婦一一地指點給母親看,可母親依然在不停地埋怨兒子不該如此鋪張。
這時,大兒子和媳婦就過來招呼二兒子和媳婦搓麻將,母親便嘮叨著把花籃和生日蛋糕放到一塊兒,轉身到另一個屋去了。
看到母親不在跟前,四個人一邊興致勃勃地搓麻將,一邊批評母親還是老觀念,都啥年月了,還是那麼窮仔細等等。
這時,最小的女兒回來了,原本捎信說不回來的,因她正縣城裏護理生病的婆婆。母親見了女兒便急著問她婆婆的病情怎麼樣,女兒說還那樣,幹打針也不見好轉。母親心裏就有些難過,她知道女兒這些年來可是吃了大苦了,公公一場大病欠下一大筆外債還沒還上,婆婆又病倒了。俗話說“有啥別有病”,可攤上了又有什麼辦法?
女兒見母親替自己犯愁,就安慰道:“沒啥,孩子的姑姑討了個偏方說是挺好使的,今天她在那兒護理,晚上我可以陪陪您了。”
聽了這話,母親有了些欣慰。要知道,女兒已經有三年沒在家裏住過了,每次回來都是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看到她那越來越單薄的身子,母親常常心疼得偷偷地抹淚。
那邊,四個人的麻將搓得正熱鬧。女兒便要母親歇著,她來做飯。母親說:“你累了這麼多天了,該歇歇了,還是我來吧。”母女兩個爭執了半天,最後一起進了廚房。
母女二人邊嘮嗑兒、邊忙活著,鍋灶不大好,嗆得兩個人都流淚水了,可推讓了半天,誰也不肯進屋休息。
說著說著,就提到了兒子送來的生日蛋糕和鮮花,母親就很生氣。女兒便勸母親:“那也是他們的一片心意”。母親仍歎氣:“他們怎麼越大越不如從前了呢?”
一大桌子菜都擺好了,那邊的麻將才意猶未盡地收場。一家人圍攏過來,說了些祝福母親生日快樂、長壽健康之類的話後,便開始喝酒吃菜,兒子、兒媳談論的更多的還是跟麻將有關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