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童年(1 / 2)

“靜兒,靜兒!吃飯啦!”

中午時分,母親的聲音從院中傳來。我飛快地攤開書,搖頭晃腦地背著那些“之乎者也”。“靜兒,吃飯了。待會兒再看書吧。”母親的聲音溫柔如水,一如她臉上的笑容。“知道了,這就來。”我乖巧地答應。母親欣慰地笑笑,叫我的丫頭若悔過來收拾書桌。趁著母親轉身的時候,我迅速地把紙船藏在袖中。

這一年,我七歲。

這就是我,上官文靜。母親上官止琴。在母親的教導下,努力成為一個琴棋書畫皆通的淑女兼才女,就像母親一樣。隻是,卻始終逆轉不了我內裏天生的淘氣和好動。隻是在母親的威嚴下,小小的我學會了藏匿自己的貪玩和俏皮。

我們的國家不大,卻也算得上富裕。因為有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人民的生活都挺不錯。因此,雖然從小沒有爹的照顧,我們這個家也還過得去。從我四歲的時候看到小夥伴的爹抱著他去買冰糖葫蘆的時候,我就開始問母親同一個問題——“我爹呢?”。等到我九歲生日那一天的時候,我不再問這個問題了。因為看到母親趴在房裏的桌子上大哭。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親哭,嚇壞了,躲在窗外一動也不敢動。隻隱約聽到母親的自言自語“十年了,十年了”。

我不再追問這個問題,雖然還是很想知道答案。其實有沒有爹又有什麼區別呢?娘經營了一家小小的布店,為了不拋頭露麵請人代為開店。她總是在家裏教習我功課,生活平淡而舒適。

我從沒聽母親提過任何人,包括其他的親戚。我們一家人,在自己的小小四合院裏,仿佛從天而降與其他人毫無瓜葛的樣子。母親,我,比我大三歲的若悔,還有布店的周伯伯,這是我所能接觸的圈子。母親不許我出去和鄰家的夥伴們玩,我的童年關在小小的院子裏。

我的生活就是沒完沒了的讀書、畫畫、撫琴,然後就是下棋,最多也隻能和若悔一起玩。母親親自教我寫字讀書等等,她是個完美的才女。獨獨請了一位先生教我撫琴。我很困惑,母親明明通音律,為何還要請人教我。雖然她從未撫琴,可是每次我彈錯一點點地時候,母親都會敏銳地發現,輕輕地皺眉看看我。

漸漸長大的我,發現了母親的美。歲月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什麼痕跡,反而讓她看上去有種超出常人的淡然。不用讀書寫字的時候,我靠在窗台上,托著腮幫子想:為什麼母親連皺眉的時候都那麼好看呢?我長大以後會不會像母親這樣美?

我的淘氣在母親的威嚴下藏到十二歲。十二歲的我,再也克製不住對外麵世界的好奇。我想知道,在我從不曾走出去的地方,會是怎樣的。

十二歲那一年,我偷偷地溜了出去。

街上到處都是人。賣包子的攤位熱氣騰騰、糖葫蘆小販吆喝著、集市上的攤子上有好多漂亮的玉佩,還有很多來來往往的馬車。原來外麵的世界是這麼精彩,我一直都不知道。

突然被一陣鑼鼓聲吸引著,我隨著人群走過去。是耍猴兒的。我從來不曾看過,咬著糖葫蘆一個勁兒地歡呼。耍猴兒人接著拿起牆邊的大刀開始揮舞,他的動作好快,我看得眼花繚亂,幾乎忘了吃手上的糖葫蘆。

“師傅,師傅!”人群散去以後我追著耍猴人喊道。

“小女娃兒,有啥事?”他粗聲粗氣地說。

“我想跟您學這個。”我不知道怎麼表達,比劃著雙手,又指指他的大刀,示意他。

“哈哈,小女娃兒學什麼這個?快回家去吧,莫耽擱了我趕路!”他大笑著。

我還想追著他問,卻被一隻手拉住,“小姐。”是周伯伯。

“周伯伯。”

“小姐,你怎麼私自跑出來?快跟我回去!”我第一次看到一向和藹的周伯伯皺眉,沒敢說“不”字,乖乖地跟著他走。卻戀戀不舍地朝“師傅”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