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之陣和甲賀忍者照片中的是鉤之陣時義尚本陣真寶館(永正寺)鉤之陣是發生在1487年.當時以觀音寺為大本營不斷積聚著力量的六角氏無視足利幕府的命令,將軍足利義尚派兵討伐,於是就爆發了同六角家的戰爭.義尚動員了諸國的大名*近六角家的居城觀音寺,六角政賴,高賴父子棄城逃往甲賀城.於是義尚把本陣移到栗太郡.鉤的安養寺,並攻落了甲賀城.逃出來的六角父子命令手下的甲賀武士在山裏展開遊擊戰.
甲賀武士們利用山裏的地形,不斷的發動各種奇襲,有時候又借著夜幕的掩護潛入義尚的本陣放火,放煙,給幕府軍吃了不少苦頭.這場戰爭一直沒分出勝負,到了1489年,義尚在陣中去世,前後曆時三年時間的戰爭終於結束,六角家生存了下來.這一戰,神出鬼沒的遊擊戰和高強的戰鬥,使甲賀武士之名傳遍全國.參加了這一戰的甲賀五十三家的地侍們被稱為\"甲賀五十三家\",直到甲賀地方被織田信長席卷為止,他們都在六角的手下進行諜報工作和戰鬥.
日本戰國時代(1470年至1571年,也有到1615年的說法)以來就是忍界的王者,與臨近的甲賀並列於頂峰的存在.伊賀位於大和國(國,古代日本地方行政單位,相當於中國現在的省)伊勢國(今奈良縣),伊賀國的交界處.主要侍奉德川政權,在幕府將軍德川家康44年的創業曆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勢力哪怕在京都都有深遠的影響,因而曆來為統治者所忌憚,1581年,當時天下的霸者織田信長終於展開了對伊賀的大規模清剿,進行了人道滅絕的屠殺,伊賀忍者平民僧侶等死傷三萬人以上,史稱\"天正伊賀之亂\".這使伊賀在後來的很長時間中元氣大傷.1604年,德川幕府建立,伊賀中作為其背後的組織也達到了鼎盛,不過在德川時代中期,伊賀內部因生存理念不同而發生了分裂和內訌.
在伊賀,有一座行基開設的叫“伊賀四十九院”的寺院。這裏以供奉著彌勒菩薩的本堂為中心,周圍圍著四十九間山伏房。這裏從建立開始,就教授給一般平民各種武術(忍術)。到了平安時代末期,藤原千方、熊阪長範、伊勢三郎義盛,和被稱為\"煙幕之末\"的異能集團也加入了他們,勢力更盛。而伊賀流忍術的始祖——服部平左衛門家長也登上了曆史舞台。據說服部家長在壇之浦合戦中戰死了。但也有種說法是他活了下來,並逃回了伊賀,把姓改成了“千賀地”。不管這中說法是真是假,這個千賀地氏在數代後出了個叫半三保長的,他帶著一族人移居到了京,入仕將軍家足利義晴,並在那裏恢複了服部的姓氏。本來在伊賀,最有勢力的是服部氏、百地氏和藤林氏,被合稱為伊賀上忍三家。因為服部氏的離開,百地氏掌握了實權。但是不久之後就發生了與織田家的大激戰“天正伊賀之亂”,國滅。而保長在出仕將軍家的第二年,他就離開了義晴,到三河給鬆平清長工作了。在這裏生了服部半藏正成。也就是說,服部半藏正成並不是出生在伊賀的。
忍術,又名隱術。關於忍術和忍者的起源說法不一,國內有人認為,忍術起源於中國漢代的五行術,後來傳到了日本。同空手道、柔道、少林寺拳法等日本武技一樣,忍術是由中國古武術傳到日本後逐步發展起來的日本特色武術。忍術權威著作《萬川集海》中指出:忍術思想的根源來自中國殷周之際的薑太公呂望。是他首先提出了忍術概念,並寫在了傳世名著《六韜》之中。後來,孫武、張良、韓信等相繼對忍術理論進行了完善。特別是孫武的《孫子兵法》倍受忍者階級推崇。此時忍術也基本形成了由權謀·形成·陰陽·技巧等幾部分構成的雛形。隨著忍術傳到日本,忍者也就在日本出現並發展起來。日本人則認為忍術的理論基礎是由中國傳來日本的孫子兵法演化而來的,之後再加上修練道和山中的伏擊戰技巧發展而成的,就是所謂的\"風、林、火、山\"四字真言。在平安時代時武士階級興起之後大力吸取了山伏擊戰的兵法加以發展。到了源平時代,源義經成功的使用了山中伏擊的技巧,完成了攻擊麵戰法的理論。在南北朝時代,楠木正成發展出防禦麵的兵法到此為止,忍術跟武術才分開成不同的係統正式獨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