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八國聯軍(1 / 3)

八國聯軍(可跳過)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誌帝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的八國聯合軍隊。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後以大清王朝戰敗,聯軍占領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談和後清朝付出白銀4.5億為終。

八國聯軍: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奧匈帝國、大英帝國(英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英,美,澳,印,德,法,奧,意,日

、德意誌帝國(德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及俄羅斯帝國的八國聯軍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意軍五十三人,奧軍五十人。德軍七千人。軍艦約20艘,陸戰隊約540人總派遣的軍隊人數為23540人,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隻是象征性派遣50人,日本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慈禧太後的仇外情緒,在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變法,因守舊派及後黨親貴借慈禧太後之力反撲而失敗;各國多同情變法維新派,協助康、梁等人逃離中國。事後,太後軟禁皇帝於中南海瀛台,甚而欲廢帝改立,又遭各國強烈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使她懷恨在心。加之甲午戰敗後,列強紛在中國強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太後的仇外情緒。

義和團原為山東省一些學習神打的拳民組織,初八國聯軍首領西摩爾

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基督教會;後在各國壓力下,清廷改派袁世凱入魯取締,義和團乃轉移至順天府、涿州等地,京師亦漸有拳民活動。

義和團爆發的根本原因:19世紀末,各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近國家,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的危機。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在文化上他們通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終於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義和團的迅猛發展,使列強大為恐慌,他們紛紛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消滅義和團。在外國壓力下,實際掌握政局的慈禧太後多次發布嚴禁義和團的上諭並組織軍隊進行圍剿。但由於多種原因,一時難以撲滅義和團。在北京北堂(西什庫教堂,當時是中國天主教的總堂)主教樊國梁的建議下,列強遂於5月28日提出派出“使館衛隊”進入北京,清政府先是拒絕,後被迫於31日同意,但提出“每館以二三十人為率”,結果列強先後派出400多人進京。後來列強又派遣西摩爾帶領2000人前往北京,這些行為對清政府形成了嚴重威脅。對此,清政府一麵繼續發布鎮壓義和團的命令以消除列強派兵的理由,一麵又調集軍隊進入北京以防不測。對外國人抱有敵意的董福祥所率領的武衛後軍(甘軍)即在6月9日被調入北京駐守,6月11日,日本書記官杉山彬前去迎接入京的西摩爾聯軍,在永定門外被甘軍所殺。事後,大臣榮祿親赴日本使館道歉。

列強向北京強行進軍和義和團抵禦外國軍隊,使清廷對義和團的態度開始出現轉變。清政府於6月5日派趙舒翹和何乃瑩,6月6日派剛毅去涿州“勸散”義和團,實為考察情況。結果剛毅的態度是“力言拳民可恃”,趙舒翹等也讚成采取招撫的措施。再加之載漪等官僚的鼓動,清政府逐漸開始承認義和團為合法組織。從6月10日起,在清朝官員的默許下,義和團開始大量進入北京。在初期,義和團與北京的外國人關係緊張,但並未發生大規模流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