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轟戰機的由來(3 / 3)

但是60年代後期越南戰爭、印巴戰爭和中東戰爭的實踐表明,超音速殲擊機製空戰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的。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裝備的武器則是機炮和導彈並重。以後,新設計的殲擊機不再追求很高的飛行速度和高度,而是著眼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能力,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力控製係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時,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相遇時,往往利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互相攻擊,例如手槍、石頭等,試圖擊落飛機或者是擊斃飛行員,這就是空戰(Combat)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係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鬥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外號信天翁)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射擊斷續器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更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鬥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

這個階段的戰鬥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為大宗。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麵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由機上的成員以手擲的方式瞄準釋放,投擲準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明就是射擊斷續器。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在轉動的螺旋槳間隙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準確度,但射速慢則是缺點。

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戰鬥機的基本型態大致上已經有了雛型:以小型機為主,強調運動性,需要有向前射擊的固定武裝,當時國民黨空軍機型很老久,其中大批是一戰時的飛機,二戰隻能當偵察機用,另外因為當時中國工業薄弱,飛機的維修無法自給,結果很多戰機是無法升空作戰的。

而少數抗戰前從國外買的二線飛機到凇滬抗戰時大多給拚光了。(我看過一些資料,當時截止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正式與日機交戰時,列編的9個大隊零5個獨立中隊,裝備各型飛機296架,不及日軍的九分之一。其中轟炸機148架,占50%;戰鬥機101架,占34%;偵察機41架,占14%。飛行員620名,能參戰的人不足半數,且戰鬥機飛行員訓練重點是對地攻擊,更無空戰經驗。抗戰初期,中國空軍裝備的主要戰鬥機是霍克Ⅲ,其最大飛行速度387公裏/小時,航程625公裏,裝備數量最多的轟炸機為道格拉斯02M,其最大飛行速度為238公裏/小時,航程524公裏,均不及日軍當時裝備的同類型作戰飛機。綜上所述,抗日戰爭初期,中國空軍在兵力兵器上,處在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狀態。)至於戰績(抗戰初我國本土空軍),抗戰中國空軍表現英勇,以落後的裝備擊落了一定數量的日軍戰機,特別是最激烈的凇滬會戰中,中國空擊沉和重創了日本軍艦多艘,擊落和擊傷日軍飛機數十架,雖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代價,但卻為當時的中國空軍在世界上贏得了榮譽。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軍政府大元帥。為籌建空軍,孫中山派遣林森和楊仙逸去美國招收和培訓航空人才。黃光銳於1920年參加楊仙逸組織的飛行訓練隊,一邊學習,一邊準備回國投身革命。由於陳炯明叛變,孫中山一度被迫退出廣州。延至1922年底,黃光銳才攜帶飛機器材回國,任大元帥府航空局飛機隊隊長。從此,他為實踐孫中山的“航空救國”思想,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1923年,黃光銳協助航空局長楊仙逸研製出一架飛機。7月,在廣州隆重舉行這架飛機的試飛典禮,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蒞臨參加。孫中山命名這架飛機為“樂士文號”,樂士文是宋慶齡的英文名Rosamond的譯音。試飛時,宋慶齡女士以超人的勇氣登上飛機。在數萬人的歡呼聲中,黃光銳駕駛飛機,運載宋慶齡女士在廣州上空飛翔,無數市民仰首觀看,這是中國航空史上一段動人的佳話。當年8月,黃光銳駕駛戰鷹,轟炸和掃射盤踞在東江的陳炯明叛軍,立下赫赫戰功。孫中山有意在黃埔劃一塊地給他以作嘉獎,他堅辭不受。

1924年,黃光銳任廣東航空學校飛行教官,後任校長。1927年任廣東空軍參謀長,後升任廣東空軍司令。在此期間,他為培訓航空人才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血戰長空,奪得輝煌戰果。抗戰期間,我國空軍共擊落日寇戰機63架,其中39架是他的26名學生擊落的。

1936年,黃光銳率領廣東空軍歸附南京政府,促使陳濟棠下野。他任筧橋航校校長,肩負培訓全國航空人才的重任。1938年,黃光銳升任航空委員會副主任。8月17日授空軍少將,他先後創辦空中射擊訓練班、空軍軍士學校、空中攝影器材保修所、無線電器材修造廠,從而在抗戰時期保障了空勤、地勤的人才和器材的供給。

黃光銳在1937年創辦了中央航空研究所,集中了一批航空科研專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展航空軍事科學研究,他們設計並製作了3個型號的教練機;研製了用竹木製作的飛機構件以及竹製副油箱。這些成果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毛邦初(1904—1987),字信誠,浙江奉化岩頭鄉岩頭村(今屬班溪鎮)人。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期間參加第一次東征,平定滇、桂軍閥叛亂。次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9年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航空班飛行組長。次年奉命在杭州筧橋籌建航空學校,1931年初航校成立,曆任副校長、校長。1934年出國考察,率部分畢業學員赴意大利深造。

1936年任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委員,次年任空軍指揮部副總指揮。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移重慶,任空軍總司令部副總指揮。1940年5月25日授空軍少將,次年任航空委員會副主任。1945年5月,選任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駐美國代表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成員。1946年任國民政府參謀本部空軍總司令部副司令,曾代表國民政府常駐美國,後授空軍中將。1949年去台灣,1951年受命赴美國購置飛機,遂攜眷屬定居墨西哥,繼遷居美國。逝於洛杉磯。

PS:這份資料,為了讓讀者們了解當時真實的空戰,以上兩位,是在國軍中有著絕對權威的國軍空軍少將,還有很多空軍英雄,小龍沒有一一提到。隻是希望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小說畢竟是小說。希望大家看書愉快,這是本書中最後一次附帶戰爭資料,很多讀者也向小龍說過,但為了讓大家了解戰鬥機和轟炸機的由來,小龍還是查閱了很多資料,兄弟們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