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三章 徐州會戰 (下)(2 / 2)

以上相加,湯恩伯第20軍團及臨時轄屬各部總傷亡在萬人左右,應該不會誇大。

5,孫連仲第2集團軍早在4月5日晨,李宗仁即致電軍令部:“廿七師現僅餘戰鬥員約二千名,卅一師一千四百餘名”,另,台兒莊守軍6日傷亡亦“在二百名以上”。至日軍從台兒莊退卻時,第30師師長張金照稱所部“全部兵力隻剩下四千多人”。也就是說,台兒莊戰役結束後,第2集團軍所轄第27、30、31三個師所餘戰鬥員僅七八千名左右,加上獨立第44旅,最多也就在萬人左右。該集團軍損失應在1.4萬人以上。

6,其他部隊傷亡池淮阻擊戰中,劉士毅第31軍、於學忠第51軍合計傷亡近6000人,孫桐萱第3集團軍之穀良民第56軍(1938年3月縮編為第22師,隸屬孫桐萱第12軍)參與的濟寧戰役,“自進攻到退卻,曆時約半個月,我軍傷亡約2000餘人,但亦予敵以重創。”

綜合以上,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合計約6.5萬餘人。

日方傷亡:1,池淮阻擊戰自1938年1月24日起至30日,在曆時7晝夜的池河之戰中,第31軍殲敵近2000名,其中在池河真殲敵三四百人;在三河集、馬家崗兩處殲敵二三百人;在明光方麵殲敵約千餘人。

第31軍自池河撤退後,於2月上旬配合第48軍對劉府、考城、蚌埠之敵攻擊,“經劇烈戰鬥之後,斃敵千餘”。

2月2日至20日的淮河阻擊戰,於學忠率領的51軍與企圖渡河日軍第13師團殊死鏖戰,殲敵數千(一說3000,一說9000)。

日軍傷亡約6000——1萬人。

2,滕縣戰役孫震在戰鬥詳報中稱“是役斃傷敵軍官佐320餘員,擊斃士兵1500餘名,擊傷士兵5700餘名。”]以川軍武器裝備而言要取得如此戰果,是不可能的,且當時進攻滕縣之敵亦不過數千人,若孫震的數據屬實,無疑是全殲日軍。孫的殲敵數據顯係誇張。

第122師代師長王誌遠在戰鬥詳報中稱所部“擊斃敵共約千餘名”,第124師370旅旅長呂康稱所部“斃敵約七八百人”,372旅旅長曾甦元稱所部“斃敵寇約六七百人”,三者相加,與張宣武所說的“這次戰役,共斃敵2000餘人”相近,但應為斃傷而非擊斃日軍數據。

加上3月9日之前第45軍殲敵數,則日軍在整個滕縣戰役中傷亡不下2500人。

3,兩次臨沂戰役第一次,截止到3月19日,張自忠致電李宗仁稱,臨沂戰場“敵(日軍)傷亡達四千餘名”。而一些著述如韓信夫《鏖兵台兒莊》則認可“此次臨沂作戰,殲敵3000餘人”。

第二次,截止到3月31日,中國軍隊共殲敵2000餘人,俘虜1人。

自3月14日至31日,前後兩次臨沂戰役,日軍傷亡應在5500人以上,加上之前龐炳勳部與沈鴻烈海軍陸戰隊殲敵數,日軍傷亡應不下6000人。

4,台兒莊戰鬥中共《新華日報》1938年4月7日、8日報道殲敵萬餘人;日方數據為傷亡11984人。史界如孔蘊浩先生則認同《新華日報》數據,認為台兒莊一戰中方“取得殲敵萬餘人的戰果”,而整個魯南地區,“日軍死亡的人數超過16000人”。

5,其他局部戰鬥包括第20軍團在臨城、官橋、棗嶧等地,第3集團軍在汶上、濟寧、兗州等地戰鬥,日軍損失2000人左右。

綜合以上所列,日軍在徐州會戰中傷亡在2.6萬人以上。

此戰,日軍動用8個師、5個旅約30萬人,中國參戰部隊前後有70個師約100萬人,曆時5個月。這次會戰鉗製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中國軍隊以傷亡6.5萬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6萬餘人,除予日軍以巨大打擊外,還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此戰最重要的影響在於使中國人民相信自己有擊敗日本的能力

PS:向所有犧牲在徐州會戰的抗日戰士敬禮;你們是祖國的保護神,你們是祖國的英雄,你們用生命為我們贏得了今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