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1 / 2)

艾滋病是危害人類公共衛生的傳染病,它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命,並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目前人們對艾滋病普遍產生恐慌心理。從醫學和心理學角度看,艾滋病蔓延現象對人體是一種應激事件。人們在應對應激事件時會導致一係列的生理及病理性反應。強烈應激或長期應激狀態易損害健康,甚至導致心身疾病。目前鹿城區麵臨疫情的嚴峻挑戰,本區經濟較發達、人口流動性大、外來人員眾多,勢必給艾滋病的防治帶來嚴峻的考驗,且疫情存在上升趨勢,這給鹿城區民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普通民眾、艾滋病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他們目前的心理狀況如何?在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中,對不同的人群進行心理幹預,是一項既迫切又很重要的工作。

目前在溫州市艾滋病熱線及各個心理門診和精神門診中,一種與艾滋病有關的心理障礙及心理問題人數不斷增多。在這眾多的案例中摘錄症狀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案例供參考。

案例一: 某婦科醫生因經常看到一些艾滋病的資料後,在給婦科病人做檢查時就會感到非常恐懼、不安,害怕在給病人做檢查過程中會感染艾滋病病毒,以至於不能正常工作。常對病人的檢查持回避態度,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由此感到非常痛苦而前來谘詢。

案例二: 某位民警在一次揖拿吸毒人員與之發生搏鬥時,手指被吸毒人員的注射器刺傷。因為聽說吸毒人員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較高,就感到非常緊張害怕,擔心自己會感染艾滋病病毒。雖經HIV抗體檢測為陰性,但此後在工作中仍經常不由自主地會反複想自己會不會感染艾滋病。雖覺不可能,但仍控製不住出現該念頭,以致失眠,工作效率下降而來心理門診谘詢。

案例三: 某一務工青年,因一次嫖娼後出現尿道炎症狀就懷疑自己得了艾滋病,越想越害怕,並感到頭暈、頭疼、乏力、皮膚瘙癢,且出現皮疹,認為自己身體上出現的一些不適均是艾滋病的表現。反複多次做HIV抗體檢測均為陰性,但仍覺得不放心,對醫生的解釋難以相信,並且因此感到抑鬱、內疚、自責,經綜合醫院醫生介紹前來門診谘詢。

總之,谘詢的內容各種各樣,涉及麵廣,在此不能一一列舉,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相似之處。這部分人曾經有過與艾滋病有關的高危行為,但他們既不是艾滋病患者,也沒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卻一直擔心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或相信自己已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這部分人都出現一係列的心理、生理及行為反常。在情緒上表現出焦慮、恐懼、害怕、噩夢、抑鬱、悲傷、憤怒、易激惹。在認知方麵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考問題困難、強迫思維。在行為上表現出工作效率下降、沉默寡言、與人疏遠、對人不信任、易衝動、易發火、自傷、強迫洗手洗澡。在生理上表現出頭暈、頭痛、乏力、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出汗、惡心、嘔吐、月經紊亂、皮疹及其他全身不適。這就是網絡上流行或我們常說的“艾滋病恐懼症”。

為了初步探討艾滋病恐懼症的心理症狀特點、疾病歸類及心理幹預方法和療效評估,對來自艾滋病熱線及各種心理門診和精神門診的艾滋病恐懼症患者50例進行跟蹤調查及心理幹預。在幹預前後給予精神症狀自評量表SCL90、社會功能缺陷量表評分。具體心理幹預措施如下:

(1) 傾聽,讓患者把內心所有的感受、具體不適及不良情緒都訴說出來,並對患者這些感受表示認同,承認患者確實存在這些問題或一些異常軀體不適,並給予理解、同情,使之對幹預人員產生信任,從而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係。

(2) 闡述解說,對患者的一些症狀進行分析,告訴患者一些心理問題同樣會引起類似的症狀。目前患者的這些症狀是由於患者心理應激失衡後的表現,而事實並非患者想象的那樣嚴重,使患者認識到自身疾病的性質,改變患者的思維模式及認知結構,重塑健康人格。

(3) 放鬆訓練,采用一些催眠治療、生物反饋技術及呼吸訓練等方法緩解恐懼焦慮症狀。

(4) 轉移注意力,鼓勵患者多參加娛樂活動或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外部環境上。

(5) 根據需要,個別患者根據症狀必要時采用厭惡治療、係統脫敏治療、暴露療法、森田治療等特殊心理療法。

(6) 個別症狀較重者輔以抗抑鬱及地西泮等藥物改善情緒及睡眠。

結果: 幹預前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均明顯高於國內常模,其中強迫、焦慮、抑鬱、軀體化、恐怖因子分尤為顯著。社會功能缺陷量表分提示該部分患者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經心理幹預後SCL90總分及各因子、社會功能缺陷量表分均明顯降低,與幹預前比較存在明顯差異,表明心理幹預對該人群作用效果明顯。

在疾病歸類上,參考CCMD3診斷標準,其中13例符合神經症診斷標準,該部分患者對心理幹預療效欠佳,除給予一般的心理幹預外,尚需運用一些特殊的藥物治療。2例符合精神分裂症診斷標準,存在其他的幻覺妄想,心理幹預效果差,需住院及藥物治療。35例屬普通的心理應激反應,社會功能受損不明顯,這部分患者心理幹預的效果較明顯,通過一般的心理幹預,大部分患者均緩解較好。由此可見,目前社會上流行的艾滋病恐懼症其實並不是單一的恐怖症、疑病症或混合性神經症,而是以焦慮、抑鬱、軀體化、強迫、恐怖的一種或幾種組合的綜合征,它是與艾滋病有關的高危行為後的一種心理應激反應。如短期內該心理應激得不到緩解,部分患者可能會演變成各種神經症及其他重性精神病。目前國內外疾病分類學診斷亦沒有該病的疾病名稱,也沒有一個係統的診斷標準。從實踐來看沒有必要另立一種新的疾病名稱或硬性規定一套診斷標準。因為如果對它的診斷標準過於嚴格,反而不利於對該人群進行早期的心理幹預及心身康複。但為了能早期發現,早期幹預,作者參考了國內的一些文獻和眾多的臨床案例後,認為該病的評估主要有以下四點: ① 有過與艾滋病有關的高危行為。② 對艾滋病知識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全麵。③ 症狀主要表現為焦慮、軀體化、恐怖、抑鬱、強迫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④ 存在情緒不穩的神經質或精神質人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