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英國人屈服了,聲稱他們打算撤出,並在這裏建立新的聯合國家。同年 11月,聯合國大會宣布把巴勒斯坦分為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把耶路撒冷變成一個國際城市。但阿拉伯人把整個巴勒斯坦看成是他們的國家,因而拒絕這個分割計劃。猶太人接受聯合國這個決定,但不願等待預定時間的到來,而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以色列國成立。各個阿拉伯鄰國隨即向以色列宣戰。但由於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戰略,所以隻能在戰場上各自為政,盡管人數占優勢,仍然屢遭失敗。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把聯合國計劃中的以色列的國家版圖擴大了三分之一。
這場持續了10個月的戰爭中最大的輸家,就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大約有75萬人被趕出家園。隨後不得不作為難民生活在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中,他們隻有一個目的:消滅猶太國家,返回自己的家園。而以色列人則從一開始就把阿拉伯國
家和巴勒斯坦人看成是對他們生存的威脅。以色列所以能夠堅持下去,是因為有美國對他們的支持。反過來,蘇聯卻支持阿拉伯一方。盡管如此,以色列仍然在 1956年、 1967年和1973年的各次中東戰爭中保住了自己的臨時邊界,甚至還占領了額外的地區。
阿拉伯國家無法戰勝以色列,巴勒斯坦更沒有這個可能。盡管如此,他們仍然繼續同以色列國進行鬥爭,特別是進行恐怖爆炸行動。 1959年,亞希爾 ·阿拉法特試圖把很多巴勒斯坦地下戰士收集到 “法塔赫”中來,於 1964年建立了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PLO,即巴解組織), 1969年,阿拉法特當選為這個組織的主席。巴解組織想通過暗殺、爆炸和劫持飛機等方法引起世界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注,並強迫西方按照他們的意誌解決巴以衝突問題。
到了 20世紀 70年代,緩和政策階段取代了冷戰以後,兩個超級大國都敦促他們在中東各自的盟友走向談判桌。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前往以色列進行談判,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當時達成了一項和平協議,以色列許諾,把 1967年占領的西奈半島歸還埃及。但這個協議沒有給巴勒斯坦帶來任何好處,戰鬥仍在繼續。
猶太複國主義
19世紀末期,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不足兩萬人。居住在歐洲的猶太人為數眾多,但受到歧視和迫害。 1896年,居住在維也納的猶太劇作家兼記者西奧多 ·赫茨爾提出了成立猶太人自治國家的主張。 1897年,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成立,其綱領稱,猶太複國主義的目標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猶太人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計劃派兵巴勒斯坦,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接管了耶路撒冷。英國人認為,猶太複國主義的主張符合自己的利益,便表示支持這一主張。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英國猶太複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裏柴爾德,信中稱:“英王陛下政府讚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這封信被稱為《貝爾福宣言》。
歐洲一體化
歐洲曾經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在近代以來領導世界潮流的西方化,也就
是現代化。但是歐洲除了在羅馬帝國時期以外,從來沒有統一過。歐洲是由眾多的民族
組成的,各自的文明也很發達,從這種意義上講,歐洲似乎不可能統一。但是,歐洲的地
緣政治和各方麵的條件,卻實實在在地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
二戰以後,歐洲各國越來越覺得自己說話聲音的微弱。在國際上,美國和蘇聯成了
兩個超級大國,原來領導世界的西歐各國反而成了美國的附庸。在這種情況下, 1950年
5月9日,根據法國外長羅伯特 ·舒曼的提議,西歐大陸諸國同意逐漸建立一個歐洲共同
體,目的是通過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來促進歐洲經濟發展和歐洲統一,並想以此 “套住
德國”,防止德國重工業再度發展為戰爭工業。法國的倡議很快得到聯邦德國、比利時、
荷蘭、盧森堡和意大利 5國的響應和讚同, 6國於 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開會,簽訂了建
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歐洲煤鋼聯營條約》。 1952年6月, 6國議會批準了這個條約,歐洲
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5年在西西裏島墨西拿會議上曾討論過建立西歐共同市場的計劃,最後於 1957
年3月簽訂《羅馬條約》,其宗旨是:一、取消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二、建立一個單
一的對非成員國的商業政策;三、最終協調成員國之間的運輸係統、農業政策和一般經
濟政策;四、取消私人和政府所采取的限製自由競爭的措施;五、保證成員國之間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