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養子繼位製度(2 / 3)

中國人的“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皇位是一定要傳給自己的嫡子,江山要靠血緣來維係才放心。但是古羅馬帝國的皇位一般是皇帝在有能力的人中選好繼承者後,收其為養子,以此名義傳位於後者。很少有傳給親生兒子的。可見東西方的政治傳統有多麼大的差異。

羅馬人的祖先崇拜

在羅馬人的宗教信仰中,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就是對祖先的崇拜。這種祖先崇拜源自於他們的父權觀念。

在羅馬,父親在家庭中是有著絕對的支配地位的,他不但可以任意支配家中的全部財產,對子女也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力:而子女反過來則必須絕對地服從和尊重父親。這種服從與尊重不隻表現在父親在世的時候,在父親去世之後,也仍繼續存在,其方式就是製作一幅麵具或頭像加以保存。這些麵具或頭像一般都被置於一個木龕中,然後供放在家中最重要的廳堂也就是堂屋之中。因此,在每個羅馬人的家庭之中,毫無例外地都供奉著列祖列宗的塑像和麵具。

每逢宗教節日,羅馬人都要向自己先人的麵具牌位進香祭奠。且不說,當一家之主去世,在舉行葬禮時,那些祖先的麵具也都要被搬出來,由一些出殯者佩戴著參加送葬的隊伍。對羅馬的權勢者來說,他們還有一個一般百姓所不能享有的特權,那就是在國家舉行盛大的宗教典禮的時候,他們可以把自己祖先的塑像和麵具在公共場所展示出來,以顯示自己家族的榮耀。

對祖先、對家長的這種虔敬和崇拜,從小的方麵來說,它養成了羅馬人對父權、權威和傳統的服從與尊重;從大的方麵來講,它則造就了羅馬人對法律、對元老院和國家的絕對服從。羅馬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古代其他民族少有的紀律性,可以說與此是有著極大的關係的。

皇帝哲學家奧勒留與《沉思錄》

柏拉圖曾經說過,最理想的國家應該由哲學家做國王,他愛哲學勝過愛政治。古羅馬皇帝奧勒留正好滿足了柏拉圖理想君主的條件,他身為“九五之尊”,卻沉醉於學者的孤獨而不迷戀巍峨的王宮;身為羅馬的戰士卻酷愛和平、厭棄戰爭。他的哲學思考彙集成了一本書,那就是聞名於世的《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公元121年—180年)祖籍西班牙,本人出生在羅馬,出身貴族家庭,幼年喪父,隨祖父長大。他從小受到哈德良和安敦尼兩位皇帝的寵愛,並成為後者的養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學過語法、修辭、法律和哲學。在各門學科中,他尤其傾心於哲學,真不知道這對於一位皇帝來說是福還是禍。

據說在奧勒留12歲那年,他就穿著哲學家的裝束,睡在鋪著稻草的地上。他母親讓他到床上去睡,他堅決不從。在奧勒留成年之前,他一直是斯多葛派(主張禁欲,順應天命)信徒,他經常說:“我很珍惜我的青春,時機沒到之前我不認為自己是成年人,我寧願多等等……但我不會像本尼迪克塔那樣發誓獨身卻又結婚。”他很感激哥哥塞弗留斯教給他治國之道。“這和其他的權力平等、言論自由和君主治理的思想是一致的,大部分人都尊重治理的自由。”奧勒留以斯多葛派的思想行使君主權,他統治時喜歡憑借先例而不是以法令。奧勒留的生活毫不奢華,穿著也很樸素,同時肩負了很多行政工作。執政不久就受到整個帝國的歡迎,認為柏拉圖的理想實現了:哲學家做了國王。

奧勒留哲學家的聲名使得蠻族以為有機可乘,開始以新的方式攻擊羅馬邊界。公元167年,多瑙河北部的部落渡過河流,突然襲擊羅馬軍團,奧勒留隻好放下書本,招募警察、鬥士、土匪、奴隸等組織起一支新軍。他訓練士兵的戰鬥力,培養他們紀律意識,並率領他們進行了有策略的艱苦戰鬥。在取得勝利之後,他回到羅馬,開始處理後續事務。奧勒留很希望在哲學和政治方麵好好訓練自己的兒子康茂德,但是這個年輕人卻放棄了學業,去練習格鬥,而且很快就學會了暴力和講粗話。

當羅馬人由於節製生育而人口減少、日趨衰弱時,周圍的蠻族人卻因為生殖力強而日益壯大。他在位時,帝國北麵的日耳曼部落以及西地中海的摩爾人,不斷侵擾。一些入侵希臘,打到了距雅典14公裏的地方;一些入侵西班牙;一些翻過阿爾卑斯山,威脅到威尼斯和維羅納,使意大利北部的肥沃土地遭到破壞。

在那些歲月裏,奧勒留一直被嚴重的腹痛折磨著,當時所有的治療,甚至名醫加倫的藥都不能緩解他的病情。奧勒留憔悴消瘦,胡子拉碴,焦慮失眠。這位孤獨的君王放棄了家事,全心地投入國事和戰爭。

在多瑙河畔參加戰役的間隙,奧勒留寫作了《沉思錄》。這本書被希臘稱為《沉思錄》,但他自己卻命名為《給自己》。在書中,他概括了自己在生命曆程中得出的重要結論。奧勒留不信仰羅馬官方的宗教,也不接受來自東方的新教條。但是他發現,自然界的秩序中有很多神奇現象和形式,讓人不得不懷疑宇宙中存在奇異的智慧。他感到一切的事物都被宇宙所決定——被事物的內在邏輯所決定,每一個角色都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公平無私”(安敦尼的臨終警句),也意味著“甘願接受自然所給予的一切”。一切事物“與我相合的,也必然與你相容,哦,宇宙,對於你適時之事,對於我也不會過早或過晚”。

他不願意承認世界上也有壞人。在他看來,應對壞人的方法就是記住他們也是人,他們是因為環境的原因犯下過錯,而自己成為無助的受害者。“如果有人害你,他自己也是受害者……所以還是原諒他吧。”這是一種很不現實的哲學嗎?不是。如果出於真誠,一切都是一種良好的安排,並不會傷害到別人。真正的好人不會有厄運,因為無論何種壞事臨頭,他都會保持本色。哲學並不僅是—種知識或者邏輯,而更是一種理解和接受。

奧勒留的哲學思想中流露著悲劇情緒,他對於死亡也是坦然接受:

肉體的轉變或滅亡都是為了給其他事物讓位,生命消失之後,靈魂也會消散在空中……你已經在世間存在過,你也應該消失在出生之處……這也是自然的希望……在經曆過短暫的生命之後,滿意地結束自己的旅程,就像瓜熟蒂落,你應該祝福曾產生你的自然,也感謝曾讓你生長的樹。

直到奧勒留去世,他在世間都既無期望,也無幸福。本來希望兒子能超越自己,但也失去了信心。在去世前6年中,他一直在北方征戰。公元176年,他獲勝後返回羅馬,由於這些勝利,他被視作帝國的救星。但是他很清楚,這樣的勝利是暫時的。兩年後,他又前往日耳曼繼續征戰。在這次戰役中,他病重去世(公元180年)。因為鍾愛兒子,他最終破壞了收養繼承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