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回報社會謹防受傷(1 / 2)

曆史上許多盛世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善於激發人民群眾的創富動力,同時提高他們對財富的承載力。

不過應當看到,由於幾千年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作祟,“為富不仁”的企業家會遭到更多的“仇富”報複。

這方麵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幾千年來民間供奉的兩位財神,一位趙公明,是軍人;另一位關公,也是軍人,他們都是殺富濟貧的將士,而不是按理說的企業家。

“商人”這個詞,最初也是周朝人鄙視商朝人的,“商人”的不好成份已經世襲了2000年。

特別是一些企業因為拚命追求商業發展空間、追求利潤最大化,然後把這種追求傷害到社會公共利益諸如商業欺詐、偷漏稅、壓低工人工資、破壞生態環境等的時候,就極容易導致社會不公正。

實際上這裏就有一個企業社會責任應當關注的問題。

李海倉遇害引發的話題

2003年1月22日上午,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第九屆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山西海鑫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倉在辦公室遇害。凶手是與他同村、同齡的生前好友馮引亮。他用一把自製土槍首先殺死李海倉,然後開槍自殺。

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這不但因為李海倉是一位優秀民營企業家、擁有員工7000人、2001年納稅額1.5億元,在200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位列第27名,個人及企業先後向社會各界捐助額超過4600萬元;更重要的是凶手馮引亮並不是一般的市井無賴、地痞流氓,以前同樣是一位傑出的民營企業家。該案是否屬於個案,是否屬於“仇官心理”和“仇富心理”的一次典型爆發,一時眾說紛紜。

其實,現實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怎樣善待財富以及財富的創造者,如何保護貧困者的基本權利及其生存空間,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麵。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經濟角度來看,都無法把它們截然分開。

正如李海倉被老鄉馮引亮所害一樣,企業家回報社會受傷的情形集中表現在“老鄉”、“同學”、“戰友”關係上。一句真假莫辨的親熱稱呼,就可能“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這方麵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郭經理的遇騙案例。

老鄉坑老鄉,不由不上當

1997年10月的一天,安徽東部某鄉鎮農產品公司經理辦公室來了2位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公司郭經理一看就認出了其中有一位是自己的同學小計。

小計介紹說,同來的另外一位是權先生,原籍本縣東風鄉,他的父親轉業後落戶到溫州已經30多年。權先生自稱他現在是溫州某食品公司經理,這次來一是探親訪友,二是看看能否合資做些生意。因為聽小計說家鄉工業不發達,而他自己也想辦個花生乳廠,所以正在尋找合作機會。

聽了權先生這一番介紹,郭經理喜出望外:“我們這裏產花生,加上我從事農產品經營多年,原料絕對不成問題,不知銷路和利潤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