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1月30日,複辟分子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掘開墓穴,將克倫威爾及其女婿的屍體挖了出來,裝上木架,拖拽遊街後,再套上鐐銬,吊在絞刑架上示眾。查理二世恢複了天主教會,大肆迫害非國教徒。他在對外關係上實行親法政策,將克倫威爾從西班牙手中奪來的敦刻爾克以20萬英鎊賣給了法國,這是英國在歐洲大陸上唯一的貿易根據地,英國從此就喪失了在大陸上的落腳點。
1685年,在人民的唾罵聲中,查理二世死去。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繼位。他一上台,便公開宣布信仰天主教,釋放大批被監禁的天主教徒,由他們出任軍職。後又頒布《信仰自由宣言》,企圖將天主教變為國教。詹姆士二世的倒行逆施,不僅激起英國人民的反對,引發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大規模起義,同時也引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強烈不滿。但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再也不敢依靠人民、采用革命手段來進行鬥爭了。於是他們醞釀了一個既可避免工農起義,又可革詹姆士二世複辟王朝“命”的方案。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打算等到年邁而又無子的詹姆士二世死後,即請他的長女、信奉新教的瑪麗和其夫——荷蘭執政威廉前來英國當國王。可是到了1688年,出現了一個新情況,詹姆士二世的第二個妻子(天主教徒)生了個兒子,這就意味著英國將繼續被天主教徒所統治。而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父輩們,正是靠在宗教改革時期,剝奪天主教會的田產才上升為新貴族的,一旦天主教恢複為國教,他們將難以生存下去。
於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決定立即向威廉發出呼籲,要求他以政變的形式推翻斯圖亞特複辟王朝。1688年6月30日,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他們向威廉正式發出邀請書,以保護人民的“自由”名義,請他速來英國。威廉於10月10日發表宣言,宣布他接受邀請,並聲稱他去英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新教、自由、財產及自由的議會”。荷蘭國會對此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詹姆士二世一見形勢不妙,急忙召集幾位老臣商量如何決策。有人主張血戰,有人力主外逃,有人認為還是先保命要緊。還是外交大臣有預見,他已和法國公使聯係好,法國願意接納詹姆士二世,並願意出兵,幫助他平定叛亂。詹姆士二世一行慌慌忙忙投奔法王路易十四去了,但他怎麼也沒有料到,這一走,就再也回不來了。
1688年12月18日,倫敦城熱鬧非凡。威廉一世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1689年2月13日,威廉和瑪麗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威廉為英國國王,瑪麗為英國女王,兩人以平等的權力作為聯合君主,共同統治英國。
為了確保國家政權能夠保障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又將無限的君主權力限製在憲法範圍之內,這一年英國國會通過了《權利法案》,規定:今後英國國王必須是國教徒;取消國王中止法律的權力;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征稅;和平時期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招募和維持常備軍;國會選舉必須自由;議員在議會中的言論,在會外不受任何機關的彈劾;國王必須經常召開議會等。1701年,英國國會又進一步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個人無權決定王位繼承問題,對王位繼承作出了一係列限製。
這實際上意味著,英國傳統的君權至上受到根本削弱,國王隻是禮儀上的元首,國家大事都須經議會決定,由內閣(政府)執行。資產階級新貴族同封建貴族一起,成為英國的統治階級,資產階級新貴族們感到十分滿意,把這場沒有流血的政變稱為“光榮革命”,從此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度得以確立起來。
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英國群眾處死了查理一世。臣民們通過公開審判,把自己的國王送上斷頭台,這在人類曆史上還是頭一次。這是英國產階級革命的偉大成果,從此,歐洲曆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光榮革命以後頒布的《權利法案》並不意味著英國已成為一個民主國家,這個目標直到19世紀後期確立起普選製時才實現。但是,1689年這一法案一勞永逸地確立了國會的最高權力,是最初保障人的人身權利的法案,標誌著民主政治的確立。人類社會的大趨勢就是,由專製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治。
克倫威爾的頭顱
克倫威爾死後,查理二世複辟,他下令把克倫威爾的遺體從墓地裏掘出來,施以絞刑,並把頭顱砍下,被釘在長矛上四處巡展。這位複辟者用它來作為恐嚇物:這就是弑君者的下場!
最後,克倫威爾的腦袋被一根長釘子釘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房頂上,它在上麵一待就是25年,後來一場風暴把它刮了下來,這時它已經完全幹燥,胡子仍在。後來他的頭顱不知怎麼流落民間,竟成了私人收藏品,並且一度如泥牛入海,後又被頗懂生意經的英人拿去作了古董輾轉販賣。
直到三百年後的1960年,克倫威爾的頭顱幾度易手,曆經磨難,才由他的母校劍橋大學的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收得,埋葬在牛津地區的一座小教堂之旁,一個流浪的靈魂總算有了一處棲身之地。該教堂中有一塊非同一般的匾,上書:“英國、蘇格蘭及北愛爾蘭之貴族保護者,本校1616—1617年校友,奧列弗·克倫威爾之頭,1960年3月25日埋葬於此左近之處。”
克倫威爾砍下了國王的頭顱,而他的頭顱又被新的複辟者砍下,看似“冤冤相報”的循環,其實是曆史在曲折前進。革命總是這樣,進兩步,退一步,艱難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