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結束戰國時代(1 / 3)

日本結束戰國時代

日本自12世紀末開始,政治製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雙重政府:一個是設在京都,以天皇為首的文官朝廷,沒有任何實權,天皇僅是最高權力的象征;另一個是以將軍為首的幕府,獨攬國家大權,是事實上的中央政府。

到了15世紀中葉,由於將軍的權力受到削弱,各地守護大名(大名即領主)形成強有力的割據勢力,彼此混戰,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1467—1573年)。16世紀,當西歐國家封建製度日趨瓦解,資本主義萌芽不斷發展壯大之際,日本開始了由封建割據走向統一,重建封建秩序的進程。

戰國時代,守護大名在長期的內戰中,力量消耗殆盡,出身於中小武士地主的“戰國大名”隨之崛起。他們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獎勵工商業,廢除關卡和座(行會),允許自由經營。16世紀前期,日本湧現出一批自治城市,對外貿易日益繁榮,與亞洲許多國家有了頻繁的貿易往來。

這時候,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人已經到達日本,日本與他們建立了貿易關係,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但是國內封建割據,不利於統一市場的形成,重重關卡,雁過拔毛,經商的成本太高。

戰國大名為維護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迫切需要結束封建割據狀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在兼並戰爭中,尾張國的一個中等封建主織田信長,羽翼漸豐。他從葡萄牙進口槍炮,建立騎兵常備軍,不斷吞並割據勢力。1573年推翻了室町幕府,成為全國最有勢力的大名,奠定了日本統一的基礎。

1582年,織田信長因部下叛亂被迫自殺。其部下豐臣秀吉打著天皇的旗號,繼續進行統一戰爭,到1590年,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分裂局麵,實現了日本的統一。

豐臣秀吉夢想吞並朝鮮和中國,於1592年和1597年兩次侵略朝鮮,結果在中朝軍民的聯合打擊下,皆以失敗告終。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奪取了政權,於1603年自立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設立幕府,開始了德川幕府的統治時期(1603—1868年),日本封建社會進入了最高的階段。這段時期又稱江戶時代。

日本的浮世繪

說到日本的江戶時代,不能不說浮世繪。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在繪畫的內容上,有濃鬱的本土氣息,有四季風景、各地名勝,尤其善於表現女性美,有很高的寫實技巧,表現了市民的樂趣。

在亞洲和世界藝術中,它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風姿,曆經三百餘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19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因此,浮世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曲折反複的英國革命

1649年1月30日,倫敦的天氣陰沉寒冷,但成千上萬的市民還是早早地圍坐在白金漢宮前麵,等待著一個特別時刻的到來。

下午1時,昔日不可一世的國王查理一世在衛兵的押解下,走上了早已為他準備好的斷頭台,他身後站著倫敦主教和一位監斬的軍官,兩側各有一名劊子手。在做完祈禱儀式後,查理一世跪下,將頭放在行刑台的砧板上,隻聽“哢嚓”一聲,他的頭顱滾落在地,圍觀的群眾頓時歡呼起來。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重要的一幕。為什麼要處決查理一世呢?事情得從頭說起。

查理一世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二代國王,1600年11月19日生於倫敦,是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05年被封為約克公爵。1612年他的哥哥死去,年滿12歲的他被定為王位繼承人,此後又被封為威爾士親王。1625年5月,查理同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妹妹亨利·瑪麗亞結婚。同年,詹姆士一世病故,查理一世繼承了王位。

查理一世即位後,發動了對西班牙和法國的戰爭。為了籌措軍費,查理一世於1625年5月18日召開第一屆國會。國會雖然同意撥款14萬英鎊,但議員們要求彈劾國王的寵臣白金漢公爵。查理一世拒絕了國會的要求,並解散了國會。翌年,查理一世召開第二屆國會,議員們反對白金漢公爵的情緒更加高漲。查理一世再次下令解散了國會。1628年,他召開了第三屆國會。國會中反對派提出了“權利請願書”,國會內外革命情緒高漲,查理一世被迫在請願書上簽了字。1629年4月,查理一世再次下令解散國會,並對國會裏的反對派領袖進行迫害。在此後10多年中,他實行無國會的統治。

在無國會統治期間,查理一世獨斷專行,實行了一係列的反動措施。經濟上,他設立了造船稅、噸稅等新稅,頒布各種罰款條例,擴大工商業專賣權,壟斷市場,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權益;政治上,他實施高壓統治,鎮壓政治犯,恢複皇室法庭,極力迫害清教徒等,造成了國內矛盾空前尖銳。

1640年初,蘇格蘭人民爆發了起義,為了鎮壓起義,查理一世又一次被迫召集國會,要求撥款。國會反對派領袖皮姆等人乘機在會上提出平反冤案作為撥款條件。5月,查理一世解散了國會。同年11月,查理一世又召集新國會。新國會仍堅持不合作態度,並以叛國罪彈劾和處死了國王的寵臣斯特拉福。1641年,在國會的強大壓力下,查理一世被迫取消專製法庭和廢除未經國會同意的征稅項目。11月,國會通過“大抗議書”,譴責查理一世所犯的各種罪行。查理一世異常惱火,暗中招兵買馬,準備與國會刀槍相見。

1642年8月22日,一陣刺耳的軍號聲在英格蘭北部的諾丁漢城響過之後,查理一世升起了國王的軍旗,正式宣布討伐國會,挑起了內戰。1645年6月在納西比戰役中,國會軍徹底擊潰了王軍主力。查理一世化裝成一個仆人,混過了國會軍的哨卡,逃到蘇格蘭。5000多名王軍士兵被生俘,更重要的是,國會軍繳獲了查理一世慌忙出逃時沒來得及銷毀的私通外國的許多信件,為最終將其叛國罪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提供了有力證據。1647年2月,英格蘭國會用40萬英鎊將查理一世從蘇格蘭買了回來,投進赫姆比城堡監獄。此後不久,查理一世又乘國會軍內部發生衝突之機,在王黨分子幫助下,從獄中逃出,並勾結蘇格蘭人發動了第二次內戰。大敵當前,克倫威爾領導的新軍團結一致,再次打敗了王軍,將查理一世再度捉拿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