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發現
始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是全球一體化的開端,也是世界格局發生逆轉的開始。在這之前,歐洲是一個財富匱乏、經濟落後的地方,而世界的財富集中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在當時的歐洲人眼裏,“東方”這個詞意味著光明、財富和希望,他們格外地羨慕。這一點,我們從馬可·波羅的遊記裏可以看出。馬可·波羅來自意大利威尼斯,是歐洲商業最發達的地方,他尚且羨慕中國的富足,歐洲其他窮鄉僻壤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正是地理大發現之後,新航路開辟,歐洲人開展全球貿易,並開始在東方殖民,才使國土狹小的本土獲得了廣闊的市場,工業革命才得以興起。否則,沒有廣闊的市場,他們發明機器、提高生產效率的動力又從哪裏來呢?經曆了工業革命之後,歐洲就逐漸確立了世界霸權,西方開始壓倒東方了。
歐洲商人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所需貨幣量劇增,而不同地域的人共同認可的貨幣是什麼呢?當然是貴金屬了。所以,黃金作為貨幣的職能日益突出,成為重要的交換手段。占有黃金就意味著占有一切。哥倫布曾在日記中寫道:“黃金真是個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可以為所欲為。有了黃金,甚至可以使靈魂升入天堂。”自從《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流傳後,西歐貴族、商人、航海家對書中所描繪的“香料盈野、黃金遍地”的東方財富垂涎三尺,急於前往東方尋找黃金,正是這種“黃金夢”驅使他們走上海洋探險的道路。
16世紀以前,歐洲商人特別是意大利商人已經與東方有了貿易關係,東方的香料、絲綢、寶石等物品輾轉輸往歐洲市場,豐富和改善了歐洲人的物質生活。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歐洲人需要進一步加強與東方的貿易聯係。但是,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金帳汗國的崩潰,使傳統的東西方商路受阻,導致歐洲市場上東方商品的價格猛漲。因此,歐洲貴族、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對東方的貿易,迫切需要開辟一條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線。
地理大發現的另一動因是宗教。傳播基督教是促使歐洲人向海外發展的一種精神動力。基督教自認為是一種世界性宗教,充滿了改變異端信仰的狂熱和好戰精神。在中世紀,基督教會狂熱地進行傳教活動,甚至訴諸武力,發動十字軍東征,這是基督教世界擴張性質的反映。當時,西歐流行長老約翰的傳說,將約翰描繪成信奉基督教的一位東方君主。所以,當15世紀向歐洲以外擴張的基督教麵臨來自伊斯蘭教的壓力時,基督教世界便急於謀求與這位君主結盟,兩麵夾擊穆斯林,以擴大基督教的勢力範圍,弘揚基督教於海外諸國。這成為地理大發現的動機之一。
地理大發現的內容包括:從歐洲繞過地中海直通印度新航路的發現,從歐洲直通美洲的航行和美洲新大陸的發現,首次環球航行的成功。
最先探尋通往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人。1415年,葡萄牙人占領了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休達城,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在接下來的70年間,他們沿非洲西海岸不斷向南探險,先後到達佛得角、幾內亞灣、加納海岸、剛果河口和安哥拉,為遠航印度做了準備。
1486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率領三艘輕便帆船開始遠航,第二年抵達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將它命名為“風暴角”,後由葡萄牙國王改名為“好望角”,意為通往印度的希望之角。1497年7月8日,達·伽馬率4艘帆船從裏斯本出發,沿迪亞士當年走過的航線南行,11月到達好望角。接著沿非洲東岸北航,於次年3月1日抵達莫桑比克。4月,由阿拉伯水手引航,從肯尼亞的馬林迪橫渡印度洋,於5月20日航抵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庫特城,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完成從西歐繞過非洲來到東方的航行,從而開辟了歐亞之間的新航路。
當葡萄牙人沿非洲海岸探尋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時,西班牙人則朝另一方向尋找通往東方的航路,結果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克利斯托夫·哥倫布(1451—1506年)是意大利熱那亞的水手,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相信地圓學說,醉心於遠航探險活動。多年來,哥倫布一直想組織一支西航印度和中國的探險隊,為此曾先後請求英國和葡萄牙國王的資助,均遭拒絕,於是轉而求助於西班牙女王。1494年4月,女王伊薩伯拉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派他以西班牙王室的名義去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