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講的是一個關於虛偽的故事,買櫝還珠講的是一個關於眼光的問題。作為傳統文化的經典故事,我們已經熟悉得無法再熟悉了。你可能在剛學會說話還沒幾年的時候就聽過了,但它的寓意你卻很難徹悟,因為當你年歲越來越大時,你會漸漸發現在很多情境中你就是做了葉公,或者總會有一個“旁人”來勸你:珠比匣子更值錢。而最為悲哀的是,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你還無法反駁,隻得向對方稱是。
小時候,你說你喜歡一件東西,那你是真的喜歡,不用看環境的眼色。你說自己崇拜老師、科學家,你是真的崇拜他們,你說自己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你也是真想。但是長大以後,你學會了看大氛圍的眼色,你說自己喜歡創作,但其實你可能更喜歡收入,或者你更享受有讀者追捧。你說你崇拜作家、企業家的才華與頭腦,但其實你可能更加崇拜財富和名氣。你說你想要表達,對於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你是真心喜歡的,我想的確,你是愛它的,但同時你也愛成為“人尖”的體驗。於是你就在那個自己認定的方向上一路狂奔。這些驅使你前進的“熱愛”是不可以被評定為正確與否的,因為人很複雜,所以我們做一件事的原因也不是單一的。但麻煩的是環境會對你說,你愛錢是不對的,愛奉獻是對的,你崇拜名氣是不對的,你崇拜偉大是對的。出於倡導美好社會的需要,這種宣傳也沒錯,錯的是你真的信了。於是你開始覺得你就是愛這個職業的,在想到對於財富的熱衷時,你很忐忑,你覺得自己就不該愛錢,因為大家都說愛錢的人該下地獄。於是,你開始表達一種看似熱血、高尚的觀點,你開始喊口號,而且漸漸你喊得比誰都響亮,你把承擔“對於事業的喜歡”這份責任,都交給了嘴巴。你的內心隻剩下了對於利益的計較,最為可怕的是你認為這樣就是常態,大家都應該像你一樣做表裏不一的人。就像葉公好龍裏講的,你不知不覺的做了葉公而且還不自知,你出於博君一笑開始學會諂媚。曆史上的相當多的中國人就有這種故事的影子。所有忘記自己為什麼從政,隻記得附和別人的觀點,滿腦子裏隻剩讚同與權力的人,都可以姓葉。
買櫝還珠剛好驗證了我對葉公好龍的觀點。
在買櫝還珠的故事中,剛剛好有一個人站出來嘲笑買珠人,說他沒有眼光,不知道寶珠和盒子哪個更值錢。於是買家在被他批評時,覺得很尷尬,很丟麵子。從此買家接受了珠比匣子更值錢的說法,進而在人群中宣傳珠子更值錢的理論,到最後他覺得這個理論就是他自己思考出的結果,不是別人告訴他的。我在回味這個故事時感覺很奇怪,因為如果那個匣子留在現在絕對比珠子更值錢,那個盒子可是雕有一個時代曆史的寶貝啊,一個珠子怎能比得上。而且即使是在當時,我們也隻能說在大多數商人看來珠子比匣子更值錢,而不是比匣子更好看。我還想到,如果從此那位買家相信了珠子比匣子更值錢的觀點,而且在他的後續從商過程中,他對這一理念堅信不疑,以至於他也變成了勸諫別人“珠子更值錢”的人,反倒忘記了當初他一眼就相中了匣子這件事。那麼這位買家是不是正在變成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