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妙招化難(1 / 2)

豫昭王要親自前往恒山,對淑懿太後的棺槨進行開棺驗屍。

這個消息一傳出,整個皇宮都驚動了,幾乎所有的朝臣都反對這件事情,首當其衝的便是禮部,就連太常寺卿夏舒征這一次也持極端否定地態度。所有的人都在批評豫昭王大逆不道。因為既然已經過了大斂,又過了停靈,棺槨都已經來到了恒山殯宮,那就意味著淑懿太後已經安穩地走在了黃泉之路。如今再要強行開棺,那可是打擾太後安寢,驚擾太後魂魄的大逆之舉啊。

別的人要求開棺也就算了,可是這一次提出這個要求的竟然是太後唯一的親兒子,在眾人看來,蕭奕洵的這個舉動根本就是大不孝之舉。

一時之間,無數的折子堆到了文淵閣,痛斥豫昭王這種大逆大不孝的舉動。

可是豫昭王卻不為所動,依然堅持要開棺驗屍。

結果豫昭王與朝臣們兩不相讓,鬧到最後連太後與北淮王都站了出來,勸說豫昭王放棄這個打算,但是豫昭王固執非常,任憑誰來勸都不肯改變自己的心意。

這件事情,牽扯眾多,倒是樂到了西平王蕭城毅。蕭奕洵要開棺驗屍,不僅是大逆不孝之罪,更重要的是與百官為敵。他自有強權,能以權勢震懾他人,可是這一次,西平王倒很希望蕭奕洵能用自己的強權鎮壓百官。

因為他知道,一旦關係到忠孝這兩件事情,朝中總會有那麼兩三個老頑固,就算是死也不肯後退一步的,如果蕭奕洵真用強權鎮壓,反倒會盡失人心。但是,蕭奕洵一心想要揭開淑懿太後的死因,自然不可能就此罷手。所以,事情從一開始,蕭城毅就抱著一個看戲的態度看著事情的發展。

隻是很可惜,蕭城毅能想到的事情,蕭奕洵怎麼可能想不到。他自然知道,這件事情不比當初在太和殿上的事情,能以強權鎮壓。這一次如果故技重施隻怕會適得其反,所以這一次,他劍走偏鋒,用了一個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方法化解了此事。

在蕭奕洵決定開棺驗屍的第三日,朝臣與自己的衝突已經無法回轉的時候,豫昭王突然將一篇《請罪賦》昭告天下,這篇請罪賦裏,蕭奕洵極盡低人之姿,先痛斥自己的這種“不孝”的行為,而後又提到自己常年在外征戰,以至於連自己母後的最後一麵都沒有見到,極盡痛陳自己忠孝不能兩全的痛苦之心。而後又說此次開棺驗屍的理由,說自己身為淑懿太後唯一的親兒子,最後一麵都沒趕得及見,已經是不孝了。如果連傷害自己母親真正的凶手都找不到,那邊更是無臉活在人間。所以為忠為孝,他蕭奕洵願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為自己的母後盡最後一份孝道。

並且同時蕭奕洵也昭告天下,開棺驗屍到底會衝撞亡魂。所以,為了懇求上天的原諒,他願意從恒山山底底一步一步三跪九叩登上明德殿。

早在蕭奕洵離開長安前往遼東之前,他就已經以文采揚名於世。而這一片《請罪賦》更是集他的文采於大成,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傾注了一個兒子對於自己母親深深的愧疚與孝心,讓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不由側目垂淚,大讚豫昭王的孝子之心。這一篇《請罪賦》很快便以如風的速度迅速席卷了長安的每一個角落,很快四方都知曉了豫昭王的這篇賦。

再來,恒山底至明德大殿,少說也有上千級台階,三跪九叩走上去,幾乎沒有人能做得到。豫昭王“誠意”如此,更是讓天下人所動容。

一時之間,原本痛斥豫昭王這種“不忠不孝”的行為的人突然開始變得同情豫昭王,讚揚豫昭王的孝心,並且大力支持豫昭王的舉動,轉變之快,十分驚人。

這一次,豫昭王的舉動實在是震動天下,就連尹清淺看到了事情最後的走向的時候,都不由在豫昭王府裏大聲誇讚蕭奕洵:“不得了啊不得了啊,王爺,你簡直太神了。我尹清淺此生很少有真心佩服的人,現在,王爺,我可是要把你當做我尹清淺此生第一佩服之人。這樣違逆天下的大事在你的處理之下,竟然變成了至忠至孝的事情,我對你的敬佩之心已經無以複加了。”

尹清淺實在是難以平複自己激動的心情。

蕭奕洵這次的這個舉動,可以說是在全天下樹立了他忠孝無雙的形象。能將違逆大道的事情變為天下共讚的“至孝之舉”的人,隻怕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