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華夏艦隊在帽山一番打撈之後,帽山下麵的珊瑚群可遭受了重大損失,以後十幾年,就再也沒人從這裏撈出過品質好的珊瑚了,董宇他們這幫人這次的過度采摘,直接導致了帽山水域的珊瑚群種族斷層,所有成型可采摘的珊瑚被采摘的一幹二淨,直到十幾年之後,珊瑚們才憑借自身強大的生長能力逐漸恢複過來。
帽山呆了一天,采夠了珊瑚之後,誌得意滿的華夏艦隊再次揚起了風帆,航向西北,路過龍涎嶼的時候,仍舊沒有見到所謂的:群龍所集於上,交戲而遺涎沫。這樣的壯觀場麵。不過那群龍現在就一直跟在艦隊旁邊,現在的抹香鯨族群看起來比剛開始的時候好像壯大了些許,也不知道是有別的抹香鯨加入了這支遷徙大軍,還是這裏麵有鯨魚生小鯨魚了。雖然這群鯨魚已經跟著艦隊兩三年了,董宇還沒見抹香鯨們吐出龍涎香過,不過這生產源頭都在,想要得到大量的神奇香料也隻是時機不到,董宇相信,自己這幫大朋友們,總不會讓自己失望的。
過翠蘭嶼,再次見到那幫光著身子土著的時候,董宇才想起來,人家還送給自己兩個侍女,那兩個女人的頭上早就長出頭發,已經被自己送給小七和旺財做妾了。人在這裏就長不出頭發,換個環境,頭發就能長出來,看樣子還是和這裏的生活環境和水土有關。
想想第一次路過時看到滿山上都是光著腦袋,身上隻圍著幾片樹葉的男人女人,這些比原始人還要原始的島民們,那種新奇、震驚,現在還覺得不能接受。這島上的人不信佛教,也許他們祖祖輩輩都沒有機會成為佛教徒了。
航向轉西,七天後過鶯歌嘴山,又航行三天,艦隊到達佛堂山,穿過佛堂山,就能看見錫蘭山的碼頭別羅裏了。
一過佛堂山,就看見前麵港口停泊著一支艦隊。一支規模龐大的大明船隊。船隻數量應該在百艘以上,艦隊中間有幾十艘高大的寶船,大小規模就和華夏艦隊裏麵的寶船幾乎一樣。這世界上隻有兩支艦隊裏麵有這種大型的船隻,除了華夏艦隊,剩下的一支,就隻有鄭和的大明舟師了。
大明舟師顯然也看見這支龐大的船隊了,大家打得都是大明的旗號,從旗幟上輕易就能分辨出兩邊都是自己人。舟師派出引導船,指引著華夏艦隊編隊、靠港。有寶船隊的官員上前詢問這隻大明艦隊的番號以及負責人是誰。等他們知道這是海洋宣慰使的艦隊,是奉成祖皇帝之名,出來尋找比剌孫剌兩個國家的時候,忙不迭的上前見禮,拜見宣慰使大人。董宇這個海洋宣慰使已經是朝廷的三品大員了,舟師裏麵除了正使總兵官的鄭和,其他人,包括副使、少監見到董宇全都要行禮。在宣慰使大人麵前,除了皇帝的紅人和親信,三寶太監鄭和,其他人還真不夠看的。
沒有看到鄭和,董宇並不感到意外。人家鄭和是代表大明朝廷的使者,到了別的國家之後,當然有一係列的外交活動要參與,即便像董宇這樣的宣慰使,在占城的時候,不也是要去會見人家的國王嗎,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活動,是使者必須要做的本職工作。
在別羅裏碼頭上,一位少監給宣慰使大人介紹了情況。正使大人帶著兩千禁衛軍到錫蘭國王城去會見錫蘭國王,宣旨賞賜去了。隨行護衛的有一位都指揮使,當初董宇的那位熟人畢千戶,現在已經榮升為都指揮了,這次正使大人到錫蘭王城,就是這位畢都指揮使負責隨行護衛的。跟著鄭和升官就是快!像那畢千戶,如果不是跟著鄭和下西洋,如果隻在大明混,除了到西北前線去和韃靼人廝殺,哪有這種升官的機會?想升到都指揮使?等到六十歲退休的時候,也不一定能輪到他!去和韃靼人拚命?像畢千戶這樣的,能囫圇回來的幾率,實在微乎其微,哪像現在,才幾年的功夫,就連跳好幾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