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登陸倭國(1 / 2)

“你們三個來拜見本官所為何事?”董宇這個大使總兵官端坐在靠背椅上,居高臨下的看著下麵跪著的三個人,態度傲慢無理之極。

“我們看到有如此強大的船隊到了我們村子外麵,就代表全村子的人,前來給大人的船隊引路。從這裏往前走半個多時辰,那裏就有一個港口,名字叫做析木崖。”

析木崖?那不是太祖時期,萊州同知趙秩登陸倭國的地方嗎?想不到竟然就在這兒!

抱著遊覽名勝古跡的心思,董宇拿著望遠鏡一直在觀察著海岸線。果然,一個小小的港口出現在海邊,那是一個木頭搭建的小漁港,想必當時的趙秩乘坐的是小漁船吧?這種港口,寶船肯定是靠不了岸的,就連座戰船都沒戲,能靠岸的大概也就是櫓船了吧?這和海灘登陸有什麼區別?

派出十艘櫓船,將兵將武器先運上岸,建立灘頭陣地。這還是董宇在古裏國的時候,跟鄭和學的。這次雖然不是來打仗的,可最終結果到底是怎麼個樣子,誰也搞不清楚,還是謹慎一點的好。

趙誌強和他的那百十號錦衣衛以及周全和他的那些護衛手下肯定不能留到船上,這邊董宇帶著人都下船了,把這幫狼崽子留到他的寶船上,誰知道會鬧出什麼事兒?帶到岸上去,大不了讓這幫家夥跑去當倭寇,那樣正好順手收拾了他們,反正是不能把這倆家夥留到船上,他不放心。

周全和趙誌強領著手下從船艙裏上到甲板上,眼睛全都眯著,連續好幾天沒上來曬太陽了,感覺身上都快長毛了。

兩幫人出來做了幾個深呼吸,一個個臉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是啊,上甲板上曬太陽,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兒嗎?等董宇說要帶他們上岸的時候,這幫家夥臉上的驚喜再也掩飾不住了,要不是實在不合適歡呼,他們都想為董宇的英明決策三歡呼了。

作為領頭的周全和趙誌強則沒有什麼特別激動的表現,這也正常,作為艦隊的總調度官,周全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負責吊唁去世的前倭國國王源道義。這種活兒董宇肯定是不願意去幹的,現在既然到了倭國了,當然要讓這位吊唁大使好好準備一下,適應適應這個島國的氣候、人文。趙誌強是錦衣衛百戶,又是名義上周全的護衛總首領,當然也要放出來,不讓他隨行保護,怎麼能保證吊唁大使的安全呢?

小犬三兄弟知道了這支艦隊是代表大明朝廷前來吊祭死去的老國王的,那態度就更加恭敬起來。

董宇本來決定把大龍留下鎮守船隊,不過這回大龍堅決不幹了,到了地方老讓他當留守大使,已經有好多次了,這次他說什麼也要跟著董宇上岸逛逛。最後華夏商會全部高層開了一次臨時會議,才決定把趙三林和於伯符留下看船。這倆人都是在船上呆了半輩子了,留下來守著艦隊實在再合適不過了。就經驗而言,這兩人甚至比大龍還要強上不少,最妙的是倆人也沒有那麼強的好奇心,主動要求留到船上,這讓董宇一下子放了心,有這兩個老水賊看著他的船,一般的突發事件,這倆完全能應付。

除了周全和趙誌強的護衛之外,董宇又從艦隊上抽調了一千名水兵上岸保護,畢竟這裏麵與他這個大使總兵官和周全這個總調度官兼吊唁大使,護衛的人數少了不僅害怕出事兒,最主要的是顯得不夠氣派,將軍大人要的就是前呼後擁,眾星捧月的感覺。

軍隊在岸上高處紮住營寨,四處設置好警戒陣地,小犬兄弟跑去報告當地官府。周圍圍觀的人不是太多,看這些人的穿著打扮就和大明人差不多,男人穿長袍、帶方巾,女人穿長裙、頭上梳發髻插發釵,簡直就和大明的城鎮一摸一樣,除了他們口中說的話是聽不懂又聽著耳熟的倭國話之外,光看衣著和人臉,就和在國內的感覺根本就是一樣。也難怪當時的大明通倭的人多,在許多大明人眼中,倭國根本就像是中國一個遙遠的省份一樣,他們勾結倭寇,絲毫也沒覺得這是在賣國是在把國家的利益出賣給了外國人,他們隻是感到這是到外地去發財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