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一舉剿滅正統會(下)(2 / 2)

看到雙方依依惜別的模樣,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鄭和和柯枝國王是多年好友呢。

從柯枝國港口出發,船向西北,經過三晝夜的航行,終於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古裏國。

新到一個國家,上岸研究一番風土人情及土特產似乎是必然的,但是鄭和顯然不是這樣想的。大明舟師靠岸之後,水師官兵迅速登陸並占領了港口及灘頭陣地,布下了一個明顯帶有防禦性質的陣地,隨後便是更多的軍隊棄舟登陸,連戰馬都牽上了岸。注意,那不是用來騎乘代步的馬匹,而是身上披掛了甲胄的戰馬。看那樣子大有向縱深發展迅速占領這個港口城市的意思。

董宇都有些驚呆了,這就是鄭和?那個被稱為和平使者的大明天朝使者鄭和?董宇也是現在才剛剛想起,鄭和的發跡也正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正是在當年靖難的戰場上屢立奇功,才得到朱棣的賞識,才能榮升太監首領,才能率領這樣一支龐大的船隊揚帆海外。並且這隻船隊的初衷也正是要到海外,萬裏追擊漏網的建文帝及其與黨,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眉目,以鄭和多年的戰火與生死的經曆,又豈會心慈手軟,優柔寡斷!如果古裏國膽敢和建文餘黨勾結,董宇毫不懷疑,鄭和能立即率領麾下這支貌似在到處經商的船隊將古裏滅國。

看到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靠岸之後帶著明顯的不良企圖,港口上的人群當時就慌了神,四散奔逃的、上前抗議的、廝打謾罵的、茫然犯傻的,亂成一團。但是對於這支強悍的大明軍隊,這些人還真不敢做出什麼更過分的舉動,誰知道這些煞氣騰騰的軍隊到底要幹什麼,萬一要是被誤會了,豈不是要吃了這眼前虧?

明軍牢牢控製著自己的陣地,並不斷將之擴大著,等到登陸的人數達到三四千人的時候,這一趨勢才得以停止。

古裏國政府的頭麵人物此時終於登場了,看著那被重軍保護下匆忙趕來的官員,為首兩人,頭纏白布,身穿白色長衫,麵容白皙,下頜留有小山羊胡,原來是回回人。

有精通華語之人前來交涉,得知眼前這支軍隊是大明前來追捕逃犯的,那兩個官員明顯鬆了口氣。

也不能怪人家太緊張,寶船隊這架勢怎麼看也不像警察行動,說是別的國家大舉進犯,恐怕更符合現在的場麵。

這兩個當地政府官員就是古裏國的兩位大頭目,或者說是兩位宰相大人吧。這兩人竟然聽說過大明,知道遠方這個強大的國度。如今見到明朝軍隊如此沒有禮貌的行為,心裏要說不憤怒,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可心裏惱怒又有什麼用?看明軍的鎧甲兵器、兵士戰馬根本就不是他們能夠抗衡的。再說明軍上來就擺出這個陣勢,您就算想打,可一時之間又去哪兒抽調能夠抗擊這幾千上萬兵馬的軍隊呀?

心裏惶急的同時,這倆人還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他們出來也帶的有為數不少的護衛,這些莽漢們要是感覺到他們兩人的緊張情緒,萬一有哪個愣頭青一個犯傻,做出什麼過激的舉動,引起明軍的誤會,那可就麻煩了!

兩位宰相大人這邊滿頭大汗的商量對策的時候,明軍的登陸部隊已經登陸布置完畢,軍隊是由一名都指揮使率領,一名少監做了監軍,外加通事等隨員若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