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楷書創作略論(3 / 3)

(一)轉變觀念

楷書與其他字體是並列同等的關係,不是從屬於行草之下的一種附屬的字體,而是一種具有獨立特征並十分完美的字體。楷書可以準確而完美地表現出多元化的審美意蘊,它有著自己特立獨行的審美語言和表達方式。比如唐楷可以被激活變得富有生命活力,可以承載情感信息。學習唐楷並不隻是小學生的任務,同時也是成人乃至書法家終生追求的事。楷書創作應該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如:吸納篆隸書寫性元素,借鑒行草墨韻,改變章法形式,在放大縮小楷書字形的同時滲入藝術性,提倡書寫大字楷書作品,展現一種大空間大視覺的氣象,追求視覺衝擊力、震撼力等。在展廳中的作品除具備了大美的形式外,作者的創新觀念以及氣象與文雅的統一性都得到統一的發揮,諸如此類的創作傾向是值得倡導的。麵對龐大的書法創作群體,我們不禁要追問:當代究竟有沒有人能寫好唐楷,創新唐楷呢?楷書的創作如何在“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下趨於製高點?答案是肯定的:有。這人在“燈火闌珊處”,因為他們除了深厚的傳統技法功底外同時還具備了從容的心態和創新的意識。

(二)“激活唐楷”

在旭宇先生的《今楷論綱》一書中,我仔細觀察了書論中的圖版,無論是大字還是蠅頭小字,十之八九都是魏體書法的激活,對唐楷有所忽略。“激活唐楷”是張旭光先生有針對性地提出來的。其實我們所有的碑刻書法都是需要用毛筆去激活的,這激活主要在“活”,怎樣去“激”就有多樣的手段了。在表現手段中自然要求融彙書寫者的審美個性和時代特色,這就使問題複雜化。因此我堅持認為:激活不完全是做加法,應該做些減法;激活不應該是簡單地將楷書行書化,也不應該是簡單地將楷書筆畫粗糙化,可以充分調動墨的節奏韻律來使其鮮活;可以融彙其他書體意味形成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可以充分調動“筆軟”的特性產生“奇怪”;可以調動書寫材料的表現功能促使筆下生花;可以適當改變唐楷的筆勢、結體、筆法、章法、字形大小等繼承它的精華,然後寫出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楷書來。

(三)擴大審美範圍

如何使小楷、唐楷和魏楷在我們這一代寫出新的麵目,是書法人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當代書家在取法和個性追求上日趨多元,不管是鍾繇的質樸自然、王羲之的平和簡靜、鍾紹京的法度嚴謹、趙孟■的姿媚妍美、黃道周的方勁峻峭,還是敦煌的寫經殘紙、墓誌碑刻,集眾家之長,為我所用。不同字體的借鑒移植是風格創新的一個重要渠道,傅山《霜紅龕集》中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篆法是圓筆之源,隸法為方筆之祖,楷書有篆隸意則自高古。善於吸取當代發掘出的大量的墓誌、碑刻、簡帛等,這一係列前人的書法作品都可以作為學習楷書的範本,隻不過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這也不失為對古代審美領域的一種拓展。比如,洛陽龍門石窟的典型作品,值得楷書作者學習。它給每一個人帶來新的遐想與思考的空間,可找出一些值得借鑒的元素,來支撐自己的書法審美思想。采取形式外觀上的誇大,來吸引觀賞者的眼球,原本以細微見稱的小楷書法也可以獨放光芒。以下是曆代小楷代表書家書法風格的歸類,我們用心體察不可能找不到與我們心靈發生碰撞、又具有互補性和創新性的書法風格,試試看:

(四)心態的調整

書法心態是藝術主體在長期的書法學習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書法文化心理境界,是書法行為活動的發軔點。一種良好的書法心態,是獲取較高藝術成就的決定因素和必備條件。書法心態可以折射出強烈的創作激情或者是寧靜致遠的無功利性的那份“心遠”,同時也可流露出濃鬱的功利色彩,在此色彩塗抹之下,書藝會變得庸俗低下。《書譜》提出“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沒有心平氣正的心理基調難以通達藝術的高峰。楷書藝術在當代煥發出更加令人振奮的精神,我以為這是“期靜”書法在當代文化環境中的作用。

從書齋文化裏走出來的傳統書法藝術遭遇了史無前例的變革,正是有了這場變革,傳統的書法藝術獲得了新生,從古代文人的孤芳自賞走向了現代藝術家更為廣闊的情感訴求。書法藝術給予現代人的精神渴求和視覺愉悅遠遠超過了曆史上的任何時期。當然,任何一種藝術心態都是內外因素作用的結果,書法心態是人與社會作用的綜合產物。我們在強調內心世界靜養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外界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培養良好的書法心態。從個體內因角度講,須努力做到“四淨”,即通過淨心、淨目、淨耳、淨手,從而將內因的有利因素發揮到最大限度,將外界的不利因素控製在最小影響之中,使書法藝術得到健康發展。當代的書法人,都有複古的心態,但不能盲從,見到古人字就五體投地。我不讚成凡是出土的東西都是好的這個觀點,出土的東西有些是好的、雅的東西,但也有些比較俗,因為古代書法人也未必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古代書法家的風格未必是我必須追求的,未必會被我所用。在廣大的書法傳統世界裏,我們還得保持一份自信,一份從容。

(五)增加內涵,要有書卷之氣

我們提倡書家多讀書,即使抄古人的書和文章也要表現內涵,骨子裏麵要有文化內涵,書法是要有積澱的。我們講沉著痛快,要想沉著,沒有楷書能沉著嗎?要想痛快,不寫草書能痛快嗎?若能把兩者結合起來效果才會最好。張旭說:“書之求能,且功真草。”書法要想寫好,就是要把楷書和草書寫通。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從深層次去理解楷書藝術的內涵。我們要最大限度的把前人創造的技法、思想融會貫通,用我們的筆寫出這個時代的楷書。我們這個時代的楷書最不能缺少的是對書卷氣的追求,甚至要永恒的追求。在個性中有共性,在共性中有個性,這個時代應該是多元化的,誰的融會貫通能力強,誰的書卷氣愈濃烈,誰就會站在我們這個時代楷書創作的峰巔。

(六)提高書寫技法

我們反對唯技法論,但高超的藝術作品,必須建立在純熟的技法之上,沒有純熟的技法,要創作出高品位的藝術作品簡直是不可能的。盡管我們站在不同層次上可以對技法問題作出不同的解釋,但那種忽視技法而謀求藝術品位提高的說法,是錯誤的。忽視或鄙視技法是對藝術本質的錯誤認識,譬如,在筆法上,早就有藏頭護尾、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釵股、永字八法等說法。這些規則是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筆法深入研究的結果,是前人體會書法筆法的經驗總結。雖然蘇東坡也有“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說法,粗看起來,好像是認為書法可以不計法則,率性而為,但我們隻要仔細品味、用心琢磨一下蘇東坡的作品,就會發現,蘇東坡並不是“不要法”、“不守法”,隻不過他是古法為我所用,不拘於法。這是一種對技法諳熟之後的高境界,即無法之法。

今天的楷書行筆不僅要使節奏快一些,而且要鬆一些。我在《中國書法》上發表拙文提出“當代書法,用筆要鬆動些。筆法鬆動些、結字要鬆動些、墨韻要鬆動些、心境更要鬆動”。蘇東坡說“真書(楷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這個提法就是這個道理。楷書裏蘊涵著高深的文化含量,儒家精神、道家精神、佛家精神,裏麵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樸素的辯證法。在楷書裏同樣體現了諸多矛盾的相互衝突,最後又能達到和諧統一。在楷書技法方麵,需要注重五個方麵的問題:第一,注重技法的含量;第二,注重技法與書體的和諧性;第三,注重技法的高度;第四,注重技法對審美表達的準確性;第五,注重技法個性化的清晰度。

(七)避免形式主義創作

當代楷書創作主要形式有:畫彩色格子創作中楷拚印章色彩;唐代楷書放大成條幅;放大書寫少數字;魏碑書劃格子小寫或放大拚彩色行書;小楷寫冊頁;小楷扇麵;小楷鬥方;楷書手卷;楷書對聯拚上彩色行書,幾組色塊組合成作品;楷書做舊仿古等。拋開這些“優美外觀”的形式,我們專注楷書內核上的創新究竟有多少?將之放到書法的曆史長河中能留下幾朵色彩斑斕的浪花?這是一個不可回避且值得深思的重要話題!徐利明先生也指出:“一味在展廳效應即視覺效應刺激的強度上競爭,熱衷於在書法藝術的形式與技巧的展廳適應性、迎合性上出奇製勝,注重表象而忽視內涵的充實,發展下去必然走向反麵,陷入形式主義的困境。”我覺得,形式要講究,但內容更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