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隨想(2 / 2)

最悲情的一定是覺新了!覺新並不是懦弱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他曾經也有很高深的理想,也曾想擁有自己獨立自由的婚姻。然而,家族父輩的指令,讓他難以在家與自己中選擇自己,或者說是選擇自由。用他的話講,是托父母之命教輔兩個兄弟。他始終是在矛盾中進行的,一方麵他自己也受著新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麵他又不得不去維護舊的禮教,因為祖父輩早就已經給他一個無形的繼承大任,而這個任務又何嚐不是一個緊箍咒。覺慧總是抱怨大哥的“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可是誰能理解他的苦衷呢?一方麵要麵對兄弟手足的斥責諷刺,另一方麵又要受到祖父乃至整個封建禮教的束縛,而他隻能在這中間尋找平衡,但個中滋味,或許隻有他一個人去嚐受了!可能沒有這個家,他會與梅有一段好的姻緣;可能沒有這個家,他會有一番好的事業,但這都是不現實的。他可以忍氣吞聲,甚至流淚自憐,但是結果卻落得個兩麵不討好。這種處境,換作任何人都不會好受。或許是梅的死讓他憤怒了,或許是瑞鈺的死讓他信念更轉向覺慧,終於他在覺慧出走的時候,拉了覺慧一把!這一把定是他反複思慮後的無奈選擇。

製度。製度是可以殺人的,尤其是那些腐朽、不合理的製度。上世紀30年代,半封建的中國依然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禮教。而《家》中,無論是愛情還是人性,都由製度來左右。覺慧與鳴鳳、劍雲與琴、覺新與梅,這些慘痛的結果都證明了這一點。鳴鳳渴求覺慧幫助自己一把,可是她自身的等級觀念,最終還是讓她沒有去敲覺慧的門簾,隨後命喪那個曾經帶來歡樂的小湖!而接替她的那個婉兒,卻隻能算作一個替代作品去與一個60多歲的老爺同枕共眠,這是相當恐怖的!或許瑞鈺她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要出城生產,更沒有想到自己會撒手人寰。或許就連那個最大的權威——老太爺,也不會明白那些提鬼人為什麼會把自己嚇得半死!其實,這個嚴酷的製度不僅僅是在壓製下人,更是在壓製那些執掌製度的人,很滑稽!製度,或者是禮教會讓人瘋狂的。一個是覺新,一個是那個曾留學日本的克定,他們自己或許明白那些所謂的鬼神禁忌都是不靠譜的,但是大環境的勒逼,他們不得不去做一些荒謬的事情。

但是,舊的製度終究是要給整跨的。小說以覺慧的出走做結。這預示著一個家開始破亡嗎?是預示著舊禮教的瓦解嗎?誰也不清楚,或許是,或許不是,或許都是。我隻知道覺慧是一心向往自由的,她始終記得“青春始終是美好的”,這是跟我們強調的。時至今日,我們年輕人不也是要謹記的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隊自由的向往”,因為我們還年輕。《家》的現實意義或許就是這一點了!

想起巴老這位文學巨擘已經離開我們快兩年了!斯人已去,芳香依舊,謹以此篇緬懷巴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