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在想,如果一直堅持寫下去寫到什麼時候才算完本。然後那個時候的自己又從事著什麼行業,又是多大的年紀。
雖然我給它取名是路過世界的盛景,但我很清楚,世界很大,也許是一生無法企及的終點。
在回想自己讀書上學的時候,5.30就要醒來去上課,6.00放學,如果有晚自習的學校通常到八九點。
那種教育製度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成績優異的,表現良好的。在父母,老師眼中的成功更多體現在這一點。
在小學畢業的時候班主任跟我說,以後你的路還很長。多年後想起這句話總覺得曆曆在目。直到現在我都覺得這條路很長,長到你都會詫異,十年後的今天身處異鄉,獨自一人。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事物。
人的弱性在於妥協,妥協著自己適應新的環境。適應新的周邊人群。有人不停的更換工作,不停的進修學業,甚至不停的到下一個城市。當別人成功的時候,我們都在羨慕,其實每個人都是堅持了自己該堅持的。
放著穩定的工作,習慣了生活十幾年的城市,你通通不要,就是毅然決然選擇踏上新的旅程,自己眼裏的奔波勞累,卻成了別人眼裏的風景。其實旅行沒那麼多樂趣,也沒那麼多意義。
當初看到一本書,說的是窮遊。但是它結尾說的很好,真正窮的不是經濟,富有的是信念。真正遊的也不是風景,而是人生。我隻是在做我喜歡的事,那個別人口中的窮遊,在我眼中隻是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當別人問到你的夢想,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回答。包括那些一直堅持著同一個答案的人......
初中畢業的時候,跟兩個朋友爬了一次老家市裏附近的山。那山不高,也不秀美,通常就是放在省內不知名,放在國內無人問津,所以我們大多數人何嚐不是這樣
在我眼裏,成功的知名人士,就跟名山大川一樣舉國聞名。但是那些問人問津的小山河流,仍然是你來或者不來,去或者不去,它就在那裏。
偏偏是那樣的情懷和精神,當夕陽漸落過山頭,晚霞籠罩,餘暉染林,我第一次覺得活著是那麼安逸幸福的一件事。
我喜歡山,喜歡水。這種喜歡並不是來自書籍,也不是來自新聞媒體和地理雜誌,更不會因為別人口中說出來的景色而去神往癡迷。
從小在外婆家,那個小山村。賦予了我現在這種出門走走看看的想法的所有解釋。我就記得,每天雞叫,外婆都要收拾一些行裝,比如竹簍,鋤頭當然更多的我也說不上來。那是那個年代,在南方小山溝溝裏的生活方式。
我記得的更多是,外婆有時候會帶著我趕幾公裏的路去集市用黴幹菜換酥餅,或者去後山砍柴,給我摘野果,我在山下小溪捉魚捉螃蟹。偶爾跟她去菜地,稻田。也可以吃到隔壁什麼舅舅,伯伯打的野豬野兔。每天在院子逗逗小雞小鴨。
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一直都很明確,
隻是很多人都跟我一樣,不知道怎麼定立一個目標去實現這種向往的生活。
一直因為學業平平,中專讀完在校學習的生涯基本是結束告一段落。那兩年我的人生定義也處在最悲觀的時候,偏偏也是那兩年,一點點發現自己生命缺失的部分。每個人情緒之所以低落,是因為不滿足,更多的是無能為力。
這句話我不知道是誰說的,但確是一個特別要好的朋友轉口跟我講,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盡管我聽多了心靈雞湯,但這一次決定把這句雞湯一直貫徹落實下去。盡管沒能力周遊世界,起碼周遊一下自己想去的地方。旅行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也可能什麼都改變不了。並不是有經濟條件,沒有家庭約束,生活負擔的才可以去旅行。隻需要一個勇氣麵對這個社會。
一直很感謝那些出來後遇見的人,
他們每個人都可以給予你不同的溫暖和感動,
也可以讓你體會這個世界除了黑暗還有光明,
還有人性最真實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