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天祿雖然感到很迷惑,但畢竟是自己的直接主管領導安排的事,也不敢不以為意。和姚有根他們聯係上,並且一起坐車到去高山的路上,豐天祿才知道幾個人到高山去的目的,當然,姚有根對豐天祿的說法也仍然是給楚有化的說法一樣。
對於不是政府辦公室的人,口風必須更緊。在臨出發前,姚有根把他的考慮給潘一學說了,要大家統一口徑,包括到了縣上後對縣上同誌的口徑都要一致。潘一學當然明白姚有根所說的道理。
豐天祿一聽他們這一行到高山縣的目的,就說:“哎呀!姚主任,你們這是舍近求遠呀,根雕市場麗春市區就有一個,雖然規模不大,但經營的產品卻不少,實際上你們要考察根雕市場,市區的這個市場就比較有代表性。”
確實,因為平時完全沒有接觸過這方麵的東西,姚有根對麗春的根雕市場和烏木價值根本不了解,隻是知道高山縣有全省有名的烏木市場,並且聽說烏木的雕塑產品價格不菲,動不動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東西都是司空見慣。姚有根還聽人說,民間有說法,說是“寧舍家財萬貫,但求烏木一方”,由此可見烏木的市場價值。
因為自己不喜歡烏木,也既沒有閑暇去關注,更沒有閑錢去玩弄,對於這些,姚有根都隻當是神話,聽聽而已。這一次褚洪傑安排自己去選購幾尊烏木根雕,倒正好可以去看看被炒得價碼高過黃金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情況,也過過挑選這種動不動就標價上萬、上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東西的癮,做做腰纏萬貫的老板夢。
高山縣烏木市場實際上也是近些年才挖掘、培育出來的。高山縣盛產煤炭,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煤炭是植物遺體經過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而轉變成的沉積有機礦產,這其中就包括現在市麵上炒作得非常厲害的烏木,也是地上的樹木埋入古河床低窪處的淤泥中,在缺氧、高壓的狀態下,經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再經過長達上千萬年的炭化過程,最後形成的,所以烏木又被稱為“炭化木”。因為高山縣的煤炭儲藏豐富,自然也就伴生有烏木出現。在生活困難的時期,人們對烏木的價值完全缺乏認識,即使發現了烏木,也沒有把它當成一回事,同樣把它當成煤炭,大的還把它打碎,隻是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人有了閑錢,才慢慢地發現了烏木的價值。這樣,也才慢慢地形成了“烏木價比黃金高”的市場價格。
高山縣是麗春市乃至西原省最早將烏木開發利用起來的地方,所以也就成了麗春市乃至西原省最早、也是最有名的烏木市場。實際上在高山縣本地發現的烏木並不多,但因為高山縣已經形成了市場,並且已經有烏木界有了比較大的名氣,慢慢地烏木商們就將外地的烏木運到高山縣來加工、銷售。
但高山縣畢竟離麗春有一段距離,再加上經銷的商家多了,在高山縣的一些經銷商就開始在麗春城區或者是外地開設銷售門點。但商品銷售的規律就是“貨走旺家鋪”,越是生意好的地方,商家也就越多。因此,雖然有商家在高山縣以外的地方開設烏木銷售門點,但生意並不太好,因為隻要一說到烏木,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高山縣。這也是姚有根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麗都城區有烏木商鋪,而是直奔高山縣的原因。
豐天祿因為是搞藝術創作的,時不時就有有實力的商家來找他就某一尊新發現或者是新買來的烏木原料進行設計,因此他對麗春的烏木市場的情況有所了解。這倒正好彌補了姚依要根和潘一學兩人在這方麵的不足,他可以在烏木的材料、烏木雕刻的工藝、烏木雕塑的大致價值等方麵,為姚有根提供一些參考。
到了高山縣後,自然有高山縣政府辦公室的人來接待他們。之前姚有根也就讓潘一學給商高山縣政府聯係過,告訴高山縣政府辦公室的同誌,說是他們要到高山縣去,並且告訴高山後勁的同誌,說是準備去了解考察一下高山縣的烏木市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