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新生雖然提醒了自己的這個愛婿要小心,但在涉及麗春的那個政法委書記殺人的這件事上,楚新生的基本判斷是:如果王未明出了意外,那麼那個苟益橋殺人的事就是真實的。如果王未明沒有出現什麼意外,那麼有關那個苟益橋殺人的事就是假的。正因為在楚新生的思想中有這樣一個基本概念,所以在他聽說王未明出車禍死亡的消息時的第一個反映就說這個車禍後麵有陰謀。但這些話楚新生當時不能對自己的這個愛婿說。畢竟這也隻是自己憑多年的經驗形成的一個初步推論。
王未明聽了他老丈人的話後,心裏也有些後悔自己的冒失,覺得自己老丈人不愧是當過省委書記的人,見多識廣,識人無數,說出來的話很值得自己思考和遵循。因而從此以後在說話上更加注意。對所謂的苟益橋殺人的問題,王未明也完全將它放到一邊去,沒有再去想這件事了。
但苟益橋卻不是這樣,還是那句話:做賊心虛。每當苟益橋看到王未明時,就總覺得王未明的眼光有些特別,內心裏也就總有一種難言的感覺。為此,苟益橋暗下狠心,一定要想辦法徹底解脫對自己的這一威脅。
也正因為這種苟益橋感覺王未明對自己時時都存在威脅,才使苟益橋冥思苦想,思考設計出了一個解除這一威脅的計劃。但要實施這個計劃,苟益橋知道並非易事。並且這個計劃對苟益橋來說,無疑是一場代價巨大的賭博,賭對了,自己可能在思想上徹底解脫了,當然良心上是不是能夠解脫,苟益橋沒有去想。但如果賭敗了,自己就可能身敗名裂,滿盤皆輸。
人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動物,不少被常人認為不正常的事,在有些人那裏卻被認為是天經地儀。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給自己帶來損害,甚至會讓自己進入到一個萬劫不複的境地,但卻就是不能停止自己的行為。苟益橋現在就處於這種狀況。他明明知道自己做出的除掉王未明的決定對他自己來說可能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但就是放棄不了自己思想上已經形成的念頭,為了去掉自己認為的心頭恐懼,不惜鋌而走險,冒可能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的風險。
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好勝,尤其是男人。很少有男人會不經實戰就自願認輸,更何況苟益橋進入社會後一直都非常順當,沒有遭遇過大的挫折,這就更是不會輕易認輸。
苟益橋作出這種瘋狂的決定,既是他不願意輕易自我認輸的結果,也是居於他自認為自己高智商的結果。他認為隻要自己認真動腦筋精心策劃出來的東西,就一定是一個巧妙而且完美的計劃,也一定會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實現。
苟益橋確實有足夠的智商,也有相當的經驗來思考、設計、謀劃他的這個陰謀。為此,苟益橋在經過反複思考和深入策劃後,精心謀劃出一個他內心裏暗自想出來的名稱:“奪命計劃”。
苟益橋策劃的這個奪命計劃,是製造一起車禍,讓王未明在車禍中身亡。但車禍能不能夠成功,最關鍵的環節是必須要有恰當的機會,還必須要有能夠製造車禍的人。在車禍中,兩邊的駕駛員都死了最好,但如果車禍製造者沒有死,也必須得是一個能夠實實在在守口如瓶的人,並且這個人不能知道車禍的任何內情。
但這種致人死亡的事,是很難找到合適實施人選的。這種人必須要有前科,並且最好是那種已經有過致人死亡前科的人。有了致人死亡前科,就不會因為再次出車禍把人撞死而嚇得不知所措而把所有的情況全部告訴警察。同時,還得要是那種家庭和個人都極度困難,能夠為一筆大額錢財賣命的人,否則誰會冒著可能坐牢的風險而去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
苟益橋這個計劃中最關鍵的環節是尋找做案者,最困難的環節是掌握王未明的行蹤。
但苟益橋相信,計劃啟動後,隻要自己一步一步掌控計劃的進程,就一定能夠順利實施自己的計劃。
在苟益橋的思想中,計劃實施後能夠不留下任何自己的痕跡,才是計劃成功的關鍵,否則,無論結果怎麼完美,對他來講都可能是災難。
苟益橋清楚,自己這個計劃的最大風險在於計劃實施後,公安機關能不能偵破出自己在這裏麵的影子。要防止公安機關發現自己在這裏麵的影子,就必須做到任何一步行動都不能留下絲毫自己的痕跡,不出現任何破綻。但要做到這此,就必須步步謹慎,處處小心,環環考慮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