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靜安寺,循著寺院外的幽深小路,我漫步於寺廟之外,欲尋找出家人的塵緣萍蹤,比起喧囂的城市,這裏是一個佛門淨地,聆聽著深沉而悠遠的鍾聲,香煙繚繞在寺院上空,古老的寺廟在朦朧的霧色籠罩下,像飄在浮雲上的剪影,顯得分外沉寂肅穆。
在這樣一種意境裏,我試圖用禪心走進柴墨白的心靈,昔日重現,漸漸看懂他一直以來,苦悶的靈魂別無出路,隻有通過宗教尋找精神的撫慰,他看清了自己心的方向,真的悟到了,放下就是清涼,遠離濁世,尋找淨土,一洗塵心,把生命回歸自然,他追求靈魂和性命的究竟意義高於一切,而我們這些眷戀紅塵的凡夫俗子,豈能滲透此中的玄妙。
曾經在文章中看到這樣的先例,台灣作家三毛看破紅塵離我們去了,青年詩人海子看破紅塵離我們去了,藝術大師梵高看破紅塵離我們去了,這些知名人物都是因為厭倦了紅塵,選擇了極端開脫悲涼的離世。
而柴墨白選擇了繼續活下去,並在佛性中體驗生活萬般滋味和生命的真諦,他沒有在苦難中沉淪,而是把自己的苦難換成另一種精神的升華,從某種意思上理解,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熱愛生命的人。
沒錯,這裏就是他的歸宿,能給予生命力量的信仰就是一種精神之物,信仰能給生命帶來希望,信仰能使絕望走出囚禁,信仰是給精神留一片淨土,有了信仰,生命永不褪色……
在我心裏,愛就是我的信仰,仿佛是心靈的感應,我想他和我一樣,彼此執著的愛沒有停止,這種愛,來自兩顆靈魂之間的糾纏,是心靈的相伴,是愛的皈依,是生命裏的柔情,是兩顆心的牽絆,我把這份愛深植心底成為信仰……
寺院內傳來木魚聲聲,清脆,空靈,悠遠,是他在敲?我想象著他雙眸微合,心靜如水的佛態,淚眼婆娑的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階上,靜靜的聽著,梵音和木魚的清淨微妙之音,悄悄地觸動著我的心弦,梵音的妙善特質,超出人世間各類音樂,清淨、平和而深遠!
木魚聲聲不斷,佛音如靈光一現,照亮了我那顆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迷茫心,佛既是心,心既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佛心是我心,我心是佛心,佛就在每個人的心裏,如能明心見性,自己就是佛,此乃禪宗悟道之境界,我突然悟了,是佛的智慧之光注入了我黑暗的心房,原來我一直生活在自我禁錮的囚室之中,心隻要留一絲縫隙,光明就會照進,是佛光照進了我的心門,為我打開一條通往菩提的心路。
墨白啊!你可知道,因為愛你,讓我悟出佛性,因為你成佛,我又喜上梵音木魚聲,愛是一種追隨,也是靈魂的融合,心靈的默契,如果終究逃脫不了分離,那就一同成佛吧……
找到心的方向,我笑了,伸出雙臂,擁抱新的生命……
身後不遠處,站著兩個人,一身休閑的男人說:“她笑了……”
“南無阿彌陀佛!……”
……
我們的故事結束了,我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全文終
後記
小說今天完結,故事結束了,也許過些時日,這些人物和故事才會在我腦海慢慢落幕退場,一路寫來,雖然是虛構幻想,卻也是我用心打造紫月和柴墨白之間的一場情感心路。有朋友問,為何不寫家庭倫理。每個人心裏都有一份自己的浪漫情結,寫著言情小說,感受著紫月和柴墨白的愛情,每天心裏都是暖暖的。
愛是一種心靈的默契,柴墨白心甘情願的付出,紫月刻骨銘心的眷戀,經曆過愛情的人生才是美好的,經得起考驗的愛情才是深刻的,紫月和柴墨白兩人的愛情,愛得那麼的蕩氣回腸,讓人羨慕而又揪心,把一場愛情演繹得:執手相看淚眼,竟然無語凝噎……
一個人的作品,多多少少離不開她生活的影子,之所以安排這樣一個結局,和我數年前經曆一次佛緣脫不開關係,那年的我,第一次踏進開封一禪寺、聽到佛堂傳出的梵音木魚聲,恍如前世再現,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百感交集、心不受控製的淚如泉湧……
後來,禪寺師傅曾托付同遊寺院的朋友,說我有佛性,欲度我出家,定能修成正果,可惜,這個對我來說重磅來襲的好消息,被朋友當玩笑無關痛癢地夭折了……若幹年後,無意中聊此話題才得知。不知師傅當時是怎麼注意到我,也許是與佛有種感性的聯係,正是有此一遇,一種佛之心緣,無形的蛛網塵埃心中多年,由此今天借助寫小說,讓故事裏人物在筆下揮灑人生,了其遺憾!
也許有讀者會問,即有此深刻經曆,難免會選擇遁入空門,我想說,人生迂回曲折,難以捉摸,誰又能看清自己的將來?我認為把握當下才是福,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也都有自己的定位,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受,來自感官對外界帶給你的認知,幸福是一種魂魄,喚醒你對生命的熱愛,牽引你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後祝願所有人都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