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在玄妙的情感中遇見幸福的自己(5)(1 / 3)

曾經看過一個報道,專家說,老人心中存事任何藥都治療不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老人說出來,讓老人多傾訴傾訴。老人心情好時,身為子女的,如果能適時給父母一個嘮叨、訴苦的機會,更能使其身心快樂。嘮叨、訴苦能排解寂寞,能化解心結,能釋放孤獨。專家們還認為,送父母最好的禮物,就是聽他們的嘮叨,傾聽父母傾訴也是孝順。因為傾聽是一種狀態。當我們在認真傾聽的時候,意味著你已經溶入到與父母的對話中去了,這時候,不管身外電閃雷鳴,不管情緒之前有多麼的低落,隻要是在傾聽,那麼你的腦海裏就隻剩下交流本身了。在這種狀態下,雙方的情素是最真誠的。

學會傾聽是子女與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但傾聽並不是讓你放棄發言權,傾聽的微妙之處更在於“此時無聲勝有聲”。傾聽是一種手段。擅長傾聽的子女,能從傾聽中捕捉到許多父母不願告訴自己的信息和想實現的願望,它可以讓你掌握一些來自父母的信息,以便你找時間去為父母圓夢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身為子女,學會傾聽父母的心聲,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是一種孝心必備。要想一家人其樂融融,就讓我們從學會傾聽親情開始吧。濃濃的親情能使家庭更幸福,心理更安定。

1.重述父母的話

在人類的語言發展上,不論孩子和大人,都會有些不完整的地方,有時誇大,有時自己所說的自己都不了解。所以重述父母的話,可以使父母再次聽聽自己所說的內容,而有機會加以修整。比如,“兒子啊,媽媽最近感覺身體很不舒服,腰酸背痛的。”“哦!媽,你哪裏不舒服?我給您按摩按摩!”“右肩胛骨疼得厲害。”

2.將父母的話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以自己所聽、所理解的意思,將父母所說的話換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出來。舉個例子,“丫頭啊,最近在文體中心一起健身的人好像對我很冷淡。”“真的嗎?您想想跟誰吵架了?還是意見不合?”即便你猜得不對,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引導父母繼續往下說,並讓父母獲得一種心靈滿足感和愉悅感。難道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比子女孝順更令人開心的嗎?

3.舉例子法

“兒子啊,我感覺老年人活動中心的人都不喜歡我!”身為子女,不妨這樣接話:“何出此言呢?什麼事情讓您產生了這樣的感覺?您可不可以舉個例子。”

4.摘要

通常情況下,子女打斷父母的話,並不值得鼓勵。然而,如果當父母說得太長又混亂時,子女可以趁機將內容作摘要重述給父母聽,幫助父母整理思路。

5.對父母進行非語言及語言兩方麵的引導

非語言引導,即身體語言。當和父母說話時,一定要做出認真傾聽的姿勢。傾聽的身體表現能夠給父母很大的鼓舞。不妨眼睛平視、點頭微笑,身體微微向前,這些姿勢通常給傾訴者以專心和誠摯的感受,使其倍感愉悅,並進一步敞開心扉。

語言引導,即當傾訴者在發泄的時候,隻需要簡短的一些話:“嗯!我明白了。”“然後呢?”這樣能引導對方繼續說。很多時候說話在心理學上起一種“淨化作用”,其實很多問題和苦惱,隻要說出來,心情就會舒暢很多。

6.隨時隨地的同理心

除了上述5個技巧之外,一個最重要的精神是“同理心”,沒有同理心,任何技巧都白談。

舉個例子,如果生病的父親從醫院回來,向身在異地的你打電話抱怨說:“醫生建議我連續輸3天液。”很多子女的典型反應是“為什麼?”殊不知,“為什麼”在學術研究上非常值得一提,然而在情感、情緒方麵,就應該盡可能地少用“為什麼”。不妨關心地說:“爸,那你今天輸液後感覺好點了嗎?”這便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方式。

大體說來,同理心有以下3個步驟:

(1)反應情緒和想法:“今天輸液後是不是感覺好一點了啊!”替他把情緒感受說出來。

(2)接納:“要是輸液後感覺好點了,咱就繼續輸液。我過兩天回去看您。”

(3)討論、探求解決的方法:“爸!通過這件事,咱以後要吸取教訓,天氣涼的時候,一定得多穿衣。”

值得一提的是,同理心的表現不是按照上述3個步驟循序做下去,而是需在反應情緒和接納中反複多次,等對方情緒較穩定之後,才可進入討論。

▲麵對嬌生慣養的孩子,你需要放下溺愛

◎溺愛不成才

老狐狸暗自發誓,絕不讓小狐狸吃一點苦頭。它每次外出捕食時,都會把小狐狸嚴嚴實實地關在山洞裏,然後拚盡全力去捕捉小動物,喂食小狐狸。一天,小狐狸哭著喊著要求爸爸帶它出去玩。在路上走著,迎麵突然跑來一隻受傷的兔子,小狐狸正準備跑上去把它捉住,結果老狐狸早已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把小兔子咬死,送到小狐狸麵前。第二天,小狐狸趁著老狐狸外出時,準備偷偷溜出山洞自己捉一隻小兔子。沒想到小狐狸剛露出頭,就看到一隻大灰狼。小狐狸頓時被嚇昏了頭,沒朝洞內躲藏,反而衝出了洞口。由於小狐狸每天呆在洞裏,所以跑起來實在太慢了,不一會兒就被凶惡的大灰狼給抓住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