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曾有一個富翁,他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幸福和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沒有幸福和快樂的感覺呢?”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其實做到它們很簡單,放下就是幸福和快樂呀!”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總怕別人暗害,整日憂心忡忡,幸福和快樂從何而來呢?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這樣滋潤了他的心靈,他品嚐到了幸福和快樂的滋味。
人生的幸福源自於放下。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放下呢?十二因緣,一環扣一環,放下生、老、病、死,放下世間一切痛苦和煩惱,甚至放下名與利,放下愛……這些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情。事實上,如果我們對人生有足夠認真且細致地觀察的話,我們不需要放下什麼,就能夠收獲頗豐。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我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卻仍舊沒有多少幸福感?”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幸福其實是來自自我的“放下”、煩惱的“消融”,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而懂得適時放下,將讓我們收獲更多。
富有傳奇色彩的猶太富翁哈默就是一位懂得適時放下而獲得更多的風雲人物。哈默掘第一桶金時做的是個天方夜譚的夢。十月革命後,大多數人都不敢與新生的紅色政權做生意,哈默卻獨具膽識,將他在美國的醫藥公司賣了去蘇聯做生意。在別人看來,哈默放下在美國的醫藥公司,前往蘇聯的行程簡直如同去月球上探險,然而,他受到了列寧的接見、鼓勵,與新政權做成了一筆100萬美元的糧食生意,成了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經過近10年拚搏,他成了億萬富翁。回國後,他的事業更是如日中天,憑借雄厚的資本,他四處投資,多種經營,成了製藥、糧食、古玩、鉛筆、釀酒、石油等行業的“大王”。
這兩個富翁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獲得幸福,必須得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何時應該放下什麼,提起什麼。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依賴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的感覺,也不是來自猶如嬰孩臉部表情般變幻無常的情緒,而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清晰、愉悅與平靜的狀態。所以,我們說,對視人生的煩惱和迷霧,進而尋到合適的驅散煩惱和迷霧的方法和技巧,到最後徹底放下人生的煩惱、消散人生的迷霧,方是正確追求幸福、獲取幸福人生的關鍵所在。
鑒於此,本書從生活、工作、情感、處世四個部分著手,運用娓娓道來的文風,成功為讀者朋友們立體地架構起了獲取人生幸福的模式與典範。閱罷此書,讀者朋友們將在一篇篇富有啟發的故事和案例中,參透幸福人生應該放下的種種。此外,我們還詳細探討了為什麼要放下、放下又有哪些技巧的問題,有助於引導讀者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見幸福的自己,在有生的歲月中,以滿心的喜悅迎接並送走每一個日出日沒。
當然,一個人應該放下什麼,不應該放下什麼,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相傳在唐朝時期,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趙州禪師答:“放下吧。”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麼?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嚴陽尊者聽到這裏,忽然有所領悟。願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都能夠放下應該放下的,提起應該提起的,為遇見幸福的自己而努力!
佛門稱外道為梵誌。有一個名叫黑氏的仙人,運用神力,雙手舉著合歡花和梧桐花來供養佛。釋迦牟尼佛說:“放下吧。”黑氏梵誌放下了左手的一枝花;釋迦牟尼佛又說:“放下吧。”黑氏梵誌又放下了右手的一枝花;釋迦牟尼佛還是對他說:“放下吧。”梵誌說:“世尊,我已經兩手空空,您還要我放下什麼?”釋迦牟尼佛對他說:“我不是要你放下你手中的花,而是要你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等到你沒有什麼可以放棄時,就進入了不生不死的境界了。”梵誌聽完佛說的話,當即就悟到了無生法忍。
這個佛門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內心時刻都在為以下理念所充斥——要獲得幸福,了悟禪道,就必須要放下這個、放下那個,那麼我們永遠都放不下!
最後,讓我們引用聖嚴法師的話與君共勉:關鍵在於放下什麼,怎麼放下。選擇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堅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對於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裏耗費;對於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裏掙紮;對於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錢、名位、人情裏打滾;甚至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惡、得失裏麵,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