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好幾天陰雨綿綿,街上的行人一下子少了許多,張欣祖一個人坐在櫃台裏,百無聊賴地瞅著店外,時不時打個哈欠。
這家店不大,統共算也不過二十多平方,門口掛了塊木製的招牌——張記麵館,進門的地方擺了張寫字台用作結賬收銀,麵館的裏麵排著五套桌椅,顯著有些擁擠,不管怎麼看都是家極普通的小麵館。
老板張欣祖今年二十五歲,本是學廚的,前兩年失了業,新的工作又沒著落,家裏人就幫他張羅了這家小店自己幹,不過生意卻時好時壞,勉強隻能夠做到維持。
這幾天天公又不作美,使得原本已是慘淡的生意更加雪上加霜:今天開門到現在隻來過兩個客人,眼看都已經晚上七點多了,看來今天又是連房租都沒賺回來,可算是愁壞了張欣祖。
就在這時候,路口來了個人,行色匆匆朝著這邊趕了過來。一會兒功夫就到了店門口,打量了一下就邁步進到店裏,找了個位子坐了下來,也不看菜單,便喊道:
“老板!一碗片兒川,加辣!”
張欣祖應了一聲,就去開火煮麵,不多時麵就上了桌。那人端起碗吹了吹,小心翼翼嚐了口麵湯,便拿起筷子吃了起來……
張欣祖又回到櫃台,有一眼沒一眼打量起這個顧客來:隻見這人五大三粗,膚色棕黑,一張國字臉,看年紀約莫有四十多歲,聽口音應該是北方人。隻是他冒雨而來,卻並沒有帶傘,估計應該就住在附近……
張欣祖正想著,那人已經吃得差不多了,隻見他站起身走到櫃台前,掏出錢準備付賬。大概是看到了什麼感興趣的東西,他微微哦了一聲,朝著櫃台的一角仔細看了起來。張欣祖順著他的目光一瞧,原來那人看的是自己平日裏無聊了翻看的一冊線裝的《古玩指南》,心中越發好奇了起來。那人邊看著書邊付了賬,問張欣祖:
“老板也喜歡古董?”
張欣祖對於古董的知識主要是出於家學淵源,倒談不上特別喜歡,就連忙謙虛了幾句。可那人明顯不太相信,道:
“據我所知,這冊子是民國大鑒賞家趙汝珍所輯,又是文言文,普通人可看不懂。”
一時間場麵有些尷尬,張欣祖隻好沒話找話:
“這位大哥是住在附近吧?以後可要常來光顧啊!”
那人見話不投機,就從懷裏掏出一張名片遞給了張欣祖,道:
“老板有興趣的話可以來我那裏坐坐,大家多交流交流。”
說完便轉身離去了。隻剩下張欣祖一個人愣了好一會兒,才拿著名片看了起來,隻見上麵印著“朱敦豪”三個大字,下麵還有一行小字是職務:功能性古玉研究所所長。
“功能性古玉”?從來沒聽說過這種說法呀,張欣祖越發迷惑起來。不過看看夜又深了幾分,料想今天再不會有生意可做了,他隻得將名片扔在櫃台上,匆匆收拾了一陣就打烊了。
ps:新作品上架,希望大家支持,謝謝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