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用她空靈悲憫的聲音,將當年的往事向我娓娓道來…
先帝在位之初,早已冊封太子。太子仁厚謙遜,深得先帝和朝中大臣之心。內閣六位大學士中,有四位都是太子黨,朝中其他重臣支持太子者數不勝數,如無意外,皇位必由太子繼承。但齊王,也就是當今皇上並不服氣。
齊王多次跟隨先皇四處征戰,立下軍功無數,自認為比太子更有資格和能力繼承皇位。
所以齊王便買通先皇身邊近侍,編造太子各種品行有失、圖謀不軌的消息密報給先皇,再加上齊王黨羽中的大臣不斷誣陷詆毀,先皇對太子漸漸有了一些成見。
那些誣陷詆毀之詞奏效後,先皇竟時不時地訓斥太子。那些原先支持太子的投機官員紛紛倒戈,轉向投靠齊王一黨。
直到永明二十九年殷國入侵,先皇親征迎敵,命太子監國,齊王終有機會扳倒太子。
齊王在陪先皇出征的期間,不斷命人向先皇密報有關太子監國期間廣交群臣,不按先皇旨意私自頒布政令等消息。
先皇在過去幾年不斷的讒言浸染下,終於信以為真,不禁大怒,但他並沒有立刻處理太子,而是回京之後秘密召見了一位他認為是絕對中立公正的大臣,這位大臣就是當時任吏部尚書的楊宏。
在這場隻有兩人的秘密召見中,先皇問了一個極為凶險的問題:“太子監國期間,表現如何?”
先皇不知曉的是,這位被他認為是絕對中立公正的大臣,竟是一位隱藏極深的齊王黨羽。
楊宏很清楚這個問題的凶險所在,也知道怎樣回答對齊王更有利。
在楊宏衡量利弊完畢後,他平靜沉穩地答道:“太子監國期間勤於政事,並能獨立處政,和群臣關係和睦,在朝中威望甚高。”
先皇一聽,當即下令廢除太子,貶太子為奕王。
從那以後,太子黨成員紛紛轉投齊王,隻有少數幾名從小陪伴太子長大的重臣頂住壓力,依舊暗中支持著奕王,奕王的局勢岌岌可危。但先皇的態度並不明確,一直沒有再立太子。
永明三十二年,先皇以六十歲高齡親自出征平定兩邊叛亂。叛亂平定後,先皇曆經三十餘年的理政征戰,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了。
在他彌留之際,召見了兩位顧命大臣,其中就有劉賢大人,並向他們宣布,“朕的時日已不多了,奕王仁義忠厚,多年來已對政事十分熟悉。回京後便將皇位交予奕王。”
兩位大人大喜,當即應道:“聖上明智,奕王當不負聖上厚望。”
他們商議之後決定暫時密不發喪,每日按時送膳,並嚴格控製消息。由劉賢大人先行回京向奕王報喪,並籌備登基事宜。就在他們認為萬無一失時,他們卻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個人。
因為當晚,在先皇寢室中,不止有他們三人,還有先皇的內侍曹振。他平日看起來不偏不倚,卻是貨真價實的齊王黨羽。他浦一得知消息,便命人快馬加鞭連夜回京向齊王報喪。
“齊王得知此消息後,振奮異常。此時,他要做的就是爭取時間,在劉賢給奕王彙報此消息之前就準備好登基事宜。但要如何才能爭取時間呢?正巧此時奕王妃剛剛生產,奕王正陪著王妃在‘奕和山莊’休養…”
一個幽幽的聲音從我口中傳出,但聽來根本不似我的聲音,“所以,齊王便命人將剛出生幾日的小郡主偷走,扔在山林裏。奕王為了尋找小郡主便耽誤了回京的時間…”
姨娘望著我,目光閃爍了幾下,“待到找回郡主後,奕王回京,齊王卻早已登基,成為了新帝。”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這就是我不可能成為太子妃的原因。
皇上並沒有想到他的兒子會想要娶一個他曾經想要殺死的人。若是讓我當上太子妃,甚至是皇後,一旦我知曉了皇上當年殺死過“我”,必定會憤恨報複。
到時外戚專權,讓奕親王篡權都未可知。所以皇上不敢冒這個險。隻是還有一點我不明白…
“姨娘,聽你說的這些,好像和我娘沒有多大關係。那為什麼娘會說這些都是她的錯?”
姨娘平靜地望著我,一字一頓地說道:“因為,當今皇上真正愛的人,是你娘。”我震驚地睜大眼睛,完全沒有明白姨娘的意思,“齊王之所以想要皇位,是他認為奪得了皇位,就能把你娘奪來他身邊。
但楊宏助他一臂之力後,竟要求皇上將他女兒楊豔琪封為皇後,並在朝中廣陪勢力,黨羽遍布中央地方。
楊豔琪也是由愛生妒,絕對不允許皇上接近你娘。皇上漸漸受製於楊家,便一直沒有接近你娘,但一直都把你娘放在心裏。”
皇上真正愛的人居然是我娘!難怪皇後這樣憎恨我娘和我,處處針對我們,可笑的是我還曾經認為皇後喜歡我爹。姨娘連他們這麼私密的事情都知道…
“姨…姨娘,您是如何知曉這些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