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是美國資產階級政治家,美國第十六位總統,生於1809年,被刺殺於1865年。他能當上總統是極為不易的,因為他既非名門貴胄,亦非軍功卓著,而是生於一個拓荒者家庭。他出生的時候,美國正掀起向西部遷移的熱潮,從其家族早期踏上北美大陸的馬塞諸塞,到後來至弗吉尼亞,至肯塔基,至印第安納,再至伊利諾伊,林肯一家可以說是美國西遷潮的典型代表。
西部也在這種情況下變得逐漸重要起來,其政治勢力因西部經濟的發展而逐漸上升。當林肯還隻有19歲的時候,傑克遜任總統,他是美國第一位西部總統。
林肯受教育的時間很短,全部加在一起也還不到一年,但他與一般西部農民不同的是,他勤於讀寫,努力吸取知識養分。因此,盡管他種過地、劈過柵欄木條、駕駛過平底船、做過小店雇工,如此等等,這些卻都隻是豐富了他的閱曆。
隻要有機會,對於一個不擇手段獲取知識的人,就能脫穎而出,而這種機會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時刻都會出現。故而當他最終與法律結緣之後,機會對於他就不再是虛無縹緲的了。
他從21歲開始發表政治演說,至25歲競選州議員成功,從此在政治舞台上摸爬滾打,至52歲而就任總統。從社會的最底層而爬到社會的最高位置,林肯的一生可以說是美國自由勞動製度優越性的典型象征。
林肯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的矛盾突出表現在他對待奴隸製的態度上。作為主張自由勞動的美國,奴隸製是其體內的一個毒瘤,在美開國之初製定憲法之際,這個問題被巧妙地掩蓋著,而越到後來,美國人就越難於回避這個問題,先是因密蘇裏1819年作為州加入聯邦而打破自由州和蓄奴州各一半的平衡,達致次年的妥協,隨後,廢奴勢頭日益高漲而蓄奴勢力亦日益頑固,從而導致了“一場無法避免的衝突”。
林肯當時一方麵認為奴隸製是罪惡的,一方麵卻不主張立即廢除,他希望通過法律手段逐步解決,並特別對購買奴隸並使之遷出美國從而消滅美國的奴隸製情有獨鍾。他當選為美國總統後,南部各蓄奴州開始宣布脫離聯邦,他們不願發展資本主義工業,而寧願堅守其奴隸種植業,因而南北戰爭實際上是美國資本主義與奴隸製的一次較量。
林肯內心是希望廢除奴隸製的,他的當選就表明了人心所向,但他必須尊重憲法,尊重有四個邊界蓄奴州留在聯邦這一事實,因而他遲遲沒有觸及奴隸製,他的《解放宣言》所解放的也是叛亂各州的奴隸,那些奴隸那時不在他的控製之下。林肯關於奴隸製問題的矛盾也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美國的矛盾,他也就是那個時代美國的象征,他最終引導美國緩慢然而卻是堅定地走向了資本主義。
林肯還有一個人性上的矛盾,那就是除惡與寬容。當奴隸製這個毒瘤必須切除的時候,林肯果斷地最終完成了這次手術。他不惜代價獲得了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的票數。對於代表奴隸主勢力的政府與軍隊,林肯希望打垮他們,而當一些蓄奴州被占領後,他卻不想采取嚴厲的政策懲罰它們,盡管多數北方人因南部挑起了戰爭而希望給予嚴懲。林肯不欲看見人們痛苦,當毒瘤被切除後,需要的是包紮傷口,而不是擴大傷口,林肯的寬容也就成為一種政策的需要。因此,他不斷指示部隊要取得軍事上的優勢,同時也堅持他的寬容的重建計劃。
林肯是一個憂鬱的人,他的憂鬱是由生活所給予他的不幸,如喪母、喪姊、喪子等,以及在前進的路上所不斷出現的坎坷而導致的。從他的身上,人們常常發現一種似欲滿溢而出的悲傷。但正是這個人,以其不屈和才華給人間留下了許多幽默故事。他的身上明顯有一種詩人氣質,這種氣質使他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更加深刻。他的下層經曆加上詩人氣質使他能夠察情體物,因而盡管他隻上過不到一年學,卻照樣才華過人。
林肯生活於美國由東西對抗逐漸轉變為南北對立的時代。他是這個時代的代表和見證,也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他似乎生來就是要廢除奴隸製的,當他最終完成了這一任務,使美國統一走向資本主義時,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預感到了他的死亡。
廢除奴隸製的意義在於使美國的自由製度有了保證,使它不再受落後腐朽勢力的侵害。馬克思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在他的心目中,華盛頓是美國自由製度的創建人,是聲名卓著的,而林肯簽署發布的《解放宣言》則是“在聯邦成立以來的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文件”,因此,“在美國曆史和人類曆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
馬克思最早給予了林肯崇高而正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