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韓信出身比劉邦高
韓信的出身比劉邦高,要知道劉邦沒有起事的時候隻不過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出身,說其是三代貧農也差不多,而韓信可是正兒八經的貴族後裔,在古代也是非常講究傳統的。其實這都不重要,比劉邦出身高的人有的是,但是韓信不同,
韓信有了實力、有了功績、再有了出身,這想一想都可怕,韓信一反,必定天下大亂。
四、韓信有一群想反的手下
這個時候的韓信已經不在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利益集團,想一想韓信有謀反的實力,而如何一但韓信謀反了,並且成功了,那麼韓信手下的得力幹將,左膀右臂不就成為王侯將相了嗎,以後的地位自然不是現在可以比的,所以韓信手下有一部分人原因讓韓信反,所以韓信必須死。
綜上四點,便是韓信的必須死的理由,也是韓信的吹命符!
張良為什麼沒有阻止劉邦殺韓信
說了以上那麼多,回歸主題,張良為何沒有阻止劉邦殺韓信呢?說到這裏原因就在簡單不過了,韓信有這四點必死的理由,張良最擅長的就是運籌帷幄,分析天下局勢,又豈會不知呢!
所以張良不會管,也管不了。即便是蕭何,曾經對韓信有大恩的人,也因為看清楚了這個局勢,更是直接插手幫助呂後除掉韓信。所以,韓信的死是曆史的必然,沒有人可以救得了他。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年的實力越大,功績越大,助力越大,事後受到的猜忌也就越大,獲罪也就越大。韓信就是如此,就是因為其功勞、實力太大了,最後才落得不得不死的下場。
有人說韓信隻能做將軍而沒有做皇帝之才,要不然在劉邦與項羽進行對峙的時候就可以三分天下了,但是我認為這正是韓信的偉大之處,韓信自己定然也知道自己有這個能力以及實力,但是韓信念及自己做人的準則以及不想在天下大亂而沒有這麼做,我覺得這是最值得令人敬佩的地方。
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犯人去驪山服役,
走到芒碭山才走了一半的路程,
有很多役徒趁機逃走了。
這可難壞了負責押運的劉邦,
於是在借宿的客棧飲酒消愁,
劉邦心想:“這樣下去,即使走到驪山犯人也快跑光了,按照秦朝的律法,自己到了驪山也難逃懲罰。”
於是一不做二不休,
劉邦夜晚借著酒勁將所有囚徒偷偷釋放了劉邦說道:“你們都各自逃命去吧,我也要從此遠走高飛了。”
囚徒們中十幾個人聽了劉邦的話大為感動,
願意留下來跟隨劉邦。
自此劉邦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從者十餘人。”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
迅速攻占陳州並建立“張楚”政權。
沛縣的蕭何和曹參等人也想起事,
但是擔心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
於是派樊噲迎接劉邦並擁戴劉邦成為首領。
劉邦的老相識雍齒帶領鄉裏的人馬也來投奔劉邦,
最終劉邦帶領大家占領沛縣,
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千餘人。
攻占沛縣讓占山為匪的劉邦揚眉吐氣了一把,
劉邦把握時機迅速出兵攻打臨近縣城。
起義軍先後攻占了胡陵、下方與等地,
並與秦朝的泗水監統帥的秦軍在豐邑展開激戰,
經過兩日激戰終於拿下豐邑。
劉邦命令雍齒防守豐邑,
自己帶兵向薛地進軍與秦軍展開激戰,
最終成功斬殺郡守並一路西進。
劉邦的壯大引起了其他起義軍的眼紅。
劉邦一路披荊斬棘攻克亢父和方與等地,
魏國卻暗中派丞相周市帶兵攻打方與。
同時魏國看中了劉邦的部下雍齒,
並派人前往策反。
曾經與劉邦同為亭長的雍齒投降劉邦後眼看劉邦一步步做大,
心中開始不平衡,
有對劉邦拆台的想法。
魏國丞相周市對雍齒軟硬兼施:“豐邑本來就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屬地,如今魏國已經所向披靡平定幾十座城池,如果你投降魏國,魏國將仍舊封你為豐邑的官員;如果你不投降,魏國就破城之後就屠城。”
雍齒於是主動開城獻出了豐邑。
正在與秦軍交戰的劉邦聽聞魏國偷襲自己的大後方,
立即帶兵火速回援。
路上劉邦聽聞雍齒投降魏國大為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