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諒解
一天,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還小的兒子去拜訪朋友。在公共汽車上,一位背著大包的青年擠進了車廂,媽媽被大包撞到了一邊。
兒子關切地問:“媽媽,你沒事吧?”同時,他惱怒地看了那位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
年輕的母親看著兒子,說道:“可不能這麼說,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這時,那位青年也連連向她道歉。兒子聽到這些,慚愧地低下了頭。
幾天以後,媽媽早早下了班,她騎著車子來到學校,準備接兒子回家,結果發現兒子的手破了皮,血一滴滴往下流。媽媽心疼極了,趕快找來一些紗布,將他的傷口包好。然後媽媽就去問老師是怎麼回事,老師也很納悶,因為她既沒有看到他來報告,也沒有聽到他哭。
媽媽不解地問:“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呢?”
他笑著說道:“媽媽,小朋友不是有意弄傷我的呀!為這事,他已經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訴老師,他會更加自責的。”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她摸著兒子的頭說:“好孩子,你已經學會了諒解別人。”
教育哲理:諒解是良藥,它能化解矛盾,使人和諧相處。
曾子殺豬教子
曾子名叫曾參,是孔子的學生。
有一天早晨,曾參的妻子忙完了家務,就想上街去買點東西。正在家門口玩耍的小兒子看見了,高興地跑了過來,纏著媽媽帶他一塊去。
曾參的妻子沒有答應,搖了搖頭說:“媽媽是去辦事,不是去玩!”
小兒子又哭又鬧,拉住媽媽的衣服說:“我要和你一起去嘛!”
曾妻被鬧得沒有辦法,回過頭去,她看見了自家院子的那頭小豬,又想起兒子最喜歡吃肉,就隨口應允說:“好乖乖,媽媽回來就把小豬殺了,燉肉給你吃!”
聽到媽媽的保證,小兒子高興極了,這才放她走。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還沒有進家門,她就看見丈夫正在院前的大樹下準備殺豬,那頭小豬被捆了四蹄,“嗷嗷”地叫著,雪亮的尖刀擱在水盆邊……
一見這個情景,她大吃一驚,馬上明白了是怎麼回事,趕忙製止曾參說:“哎呀,這豬太小了,你怎麼能現在就殺呢?”
曾參指了指站在一旁熱心觀看的小兒子,問道:“你早上跟他說的那些話,難道不記得了嗎?”
“我剛才是和孩子說著玩的呀,你怎麼當真殺豬呢?”
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孩子是不能被欺騙的。他年齡還小,不懂事,隻會學父母的樣子,相信父母說的話。咱們今天說話不算數,那麼孩子也就學會了說謊。再有,他以後還信不信咱們的話啦?”
曾參終於說服了妻子,真的把小豬殺了。
教育哲理:要教育出誠實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須誠實守信。
苦中成才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李冰,他有一套降龍伏虎的治水本領。
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李冰任蜀郡守。當時,岷江洪水泛監。
李冰接到任命,沒有多說什麼,準備好行裝,就要帶著兒子二郎上路。
“你我都已經老了,膝下就剩下這麼一個兒子,你就讓他在家讀書學點本領吧。”夫人勸道。
“我時時刻刻都盼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才。但真正的本領決不隻是在書齋裏就能學到的呀。”李冰說道。
父子倆晝夜不停地向蜀郡進發,越往西就越荒涼,他們看到的是一片淒慘的景象,杳無人煙,餓殍遍地。那漂浮在旋渦中的屍體,更使父子倆感到震驚,禁不住淚如泉湧。
他們並沒有進蜀郡的官府,隻派個人去通知一聲,就踏上了實地考察的征途。一路之上,他們訪貧問苦,查看災情,勘測水道,渴了喝一口泉水,餓了吃一碗農家粥。最後,他們一直走到鬆潘境內的岷山腳下,終於找到了岷江為害的根源。李冰一邊讓兒子記下一個個精確的數據,一邊撫摸這個剛滿十七歲的孩子的雙肩,疼愛地問:“孩子,苦嗎?”
“孩兒不覺得苦。”
“為什麼呢?”
二郎看著父親那消瘦的麵容,深情地答道:“父親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從來都不說苦,孩兒怎麼敢叫苦呢?”
“你這些話語,並不能表明你的高遠誌向!”李冰感慨地說。
二郎說:“兒往日在父母的庇護下,沒有見過風浪,也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就像一隻井底的青蛙,目光短淺。今天跟隨父親來到蜀郡,既開闊了視野,又了解了民間疾苦,並決心要和父親一起消除這裏的水患!”
“你已懂得了為父要在治水中育你成才的良苦用心。你長大了。”李冰一把將兒子摟在懷裏。
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李冰帶領兒子進行精心設計,每一步設想,都會請來一些民工,和他們一同商量對策,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又特別重視那些能工巧匠的作用,使整個設計周密,科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被稱為“魚嘴”的分水堤,被稱為“飛沙堰”的溢洪道和被稱為“寶瓶口”的引水口這三項主體工程以及成千上萬條渠道與分堰組成的。施工非常艱難。但哪裏最艱險,李冰就將兒子安排到哪裏。
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都江堰工程竣工了。李冰領著兒子和大小官員們一道,最後一一巡視檢查質量。當他們走到“飛沙堰”的東麵、離堆的右側時,李冰發現有一石塑犀牛站立著。
他下了水,圍著石犀牛轉了一圈,問道:“二郎,這是幹什麼用的?”
“主要是指示後人築堤之高度及淘灘之深度。”二郎答道。
李冰連聲稱“妙”。
“父親何不題字以備鐫刻?”二郎說。
“題何字最好?”李冰問。
“孩兒已經想好了,‘深淘灘,低作堰’。”二郎應聲答道。
李冰久久地凝視著二郎,突然,熱淚奪眶而出:“孩子,你已經成才了!”
在曆史的長河中,都江堰是一顆閃亮的明星,它一次又一次抵擋著洪魔的侵襲,消除了這裏的水患。
他們父子的功績將永載史冊。
教育哲理:其實逆境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每一個困難都是一次挑戰,每次挑戰又都是一次機遇,戰勝困難就等於抓住了機遇。
代宗子儀各嚴其子
郭子儀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將領,平定了“安史之亂”。
他的兒子郭暖被皇帝招為駙馬以後,郭子儀心裏一直感到有些不安,就怕他們小夫妻之間鬧糾紛,言語上出了差錯,會影響到君臣關係。接連十幾天,郭子儀見到郭暖時總要叮囑幾句,遇事要讓著妻子,以免發生事端,但郭暖每次都表現出很不在乎的樣子,他問:“我為什麼要讓她?”這就更讓郭子儀憂心了。
一天,郭子儀回府剛剛坐定,就聽見兒子的房中傳出一陣吵鬧聲,他正要派人去打聽,就看見兒媳怒氣衝衝地從房中走了出來,叫人備轎進宮。郭子儀見狀,本想勸阻,但又感到不好上前。
等兒媳走了以後,他馬上叫來了郭暖,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
這天早晨,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小夫妻又吵了起來。
郭暖本想讓她幾分,但升平公主卻越吵越有勁,她說:“你們郭家有什麼了不起的?”
郭暖也毫不示弱:“你很了不起嗎?你不過是仗著你父親的權勢欺侮人罷了。”
公主也不退讓:“這個你看著眼饞吧,你父親想當天子還當不上呢!”
“做天子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父親不是不能當天子,而是不屑去做!”
公主聽後,大聲指責郭暖有失君臣之禮。郭暖聽後,也很惱火,心想:你我是平等夫妻,你竟用這樣的罪名來壓我,我一個大男人,怎麼能受這種窩囊氣!他越想越生氣,不由得抬起手準備打公主。公主看到丈夫真的發了火,就吵著跑出屋外,帶人奔向宮中。
了解到小夫妻吵架的原因和經過後,郭子儀認為雖然起初郭暖有理,但他後麵的話卻是觸犯禁忌的言語,因為他竟然敢說自己不屑當皇帝。後來他也很不冷靜。公主是金枝玉葉,怎麼可以對她無理呢?
於是,郭子儀就命人把郭暖捆綁起來,自己帶他到宮中請罪。
再說升平公主回到宮中,急忙去找父親。恰好代宗早朝下來正在房中休息。
一見代宗,升平公主就放聲大哭,連說:“郭暖欺侮我了,請父王為兒臣做主!”接著她又把郭暖的話敘說了一遍。她原以為父親聽了自己的話,一定會勃然大怒,下詔懲罰郭家父子,到那時她再請自己的母親出麵求情,這樣郭暖就會感激自己,以後他就再也不敢與自己爭吵了。
不料待她說完之後,父親捋了捋胡須,微微一笑,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地說:“郭暖的話並沒有錯,他爹的確是不願當皇帝啊!”接著他談了安祿山、史思明如何發動叛亂,郭子儀等大將如何平叛救國的情況,然後說:“你看,這江山確實是郭家為我們奪回來的!你隻知道要有君臣之禮,卻不知道家也要有家法,你既做了人家的媳婦,就應該與丈夫和睦相處,孝敬公婆。”
父女二人正說著,有人進來稟報說:“汾陽王郭子儀父子正在門外,請求陛下治罪。”代宗聽罷,慌忙命人把他們請進來。
郭子儀帶著郭暖進殿之後,就要請罪。代宗馬上製止,並請郭子儀坐在身邊,又命人為郭暖鬆綁,然後寬慰郭子儀說:“愛卿何必如此啊!夫妻吵架是常有的事,小兒女們閨房之中的氣話,怎麼可以當真呢?”
郭暖見嶽父如此寬宏大量,也為自己的言行深深自責。
升平公主經代宗教育,又見公爹和丈夫前來認錯,也深感自己的不對,於是連忙過來拜見公爹。
郭子儀回到家中,跟夫人說了這件事,夫婦倆都非常感謝代宗。郭子儀為了教育兒子,仍命人把郭暖找來,按照家法打了他幾十大板,以示警戒。
教育哲理:在任何時候,人都應該有一顆包容的心。簡單說,就是對於別人不合理的行為,我們能夠容忍。
鄭母望子繼父誌
隋朝末年,有一個叫鄭善果的清官,深受百姓愛戴。鄭善果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為國捐軀了,鄭善果14歲時就當了沂州刺史,以後又調任景州刺史、魯郡太守等職。
母親崔氏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她認為兒子少年得誌,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因此始終沒有放鬆對兒子的教育。
兒子處理政務,除了靠僚屬幫助外,主要靠母親的指點。鄭母為人賢明通達,博覽群書,曾經協助丈夫處理政事,因而對政務有一定的了解。鄭善果每次坐堂辦理公務,她都要坐在屏風後麵細聽。
如果鄭善果對事情處理得當,退堂後母親總是很高興地迎接他,讓兒子坐在自己身邊,和他談笑。如果他對事情的處理不夠公正,或者不詳細查明,便輕易下結論,退堂後母親就會很生氣,她會及時指出兒子的過錯。
有一天,鄭善果心情不好,坐堂理事時,把下屬狠狠訓斥了一番。退堂後在二堂沒見到母親,他不免有些慌亂。他從仆人那得知,母親已經回臥室去了。他急忙來到臥室,隻見母親蒙著被子在哭泣。
鄭善果問了幾聲,母親沒有理他,他又叫仆人送來飯菜,母親也不吃。最後沒有辦法,鄭善果隻好跪下向母親賠罪。
跪了很長時間,母親才坐起來說:“孩子,你應該知道,你父親一生忠於國家,他為官清廉,嚴守製度,從不徇私,最後為國捐軀,我希望你繼承你父親的遺誌,不辜負他生前對你的期望。”
鄭善果聽到這裏,眼裏噙滿了淚花,低下頭,默默無言。母親又說:“你應該知道,你從小承襲爵位,地位很高,這難道是你依靠自己的才德得來的嗎?為什麼不經常想到這一點,而要妄自尊大、濫施威風,動不動就責怪別人呢?你這麼做,同你的地位和身份怎麼能相稱呢?你這樣做,我真替你感到羞愧。”
鄭善果聽到這裏,感到很羞愧,他向母親表示一定會改掉自己的不良品性,不辜負九泉之下父親的期望。
鄭母每天吃完晚飯後都要紡線,直到深夜才停止。鄭善果很不忍心,幾次想勸阻,但看到母親幹得那麼認真,又感到不好開口。有一天晚上,母親又要紡線,鄭善果終於鼓足了勇氣對母親說:“兒子現在的俸祿足夠全家開銷的,母親何必還這樣辛苦呢?”
鄭母聽後,歎了一口氣說:“你現在已經長大了,我總認為你已經懂事了,現在聽你這話,原來還是不大懂事啊!你的俸祿是因為你的父親為國捐軀朝廷優恤咱們的,應該把它分給所有的親戚,使他們都能夠感受到朝廷的恩德,我們怎麼可以獨自擁有呢?至於紡絲織絹,這是婦女本身的職責,上自王後,下至普通百姓的妻子,都應該這麼做。如果丟棄了這個職責,人就會變得懶惰。我雖然不懂多少禮儀,這一點總還是知道的啊!”
鄭善果在母親的教育和監督下,也注意克己奉公,他辦事慎重了,過失減少了。
教育哲理:好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平時點點滴滴的教誨。
王烈以德感人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王烈的鄉村教師。他年輕的時候拜潁川陳太丘為老師,他學習優秀,深受老師喜愛。學成歸鄉後,他開辦了學校,收了很多學生,專心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他既教學生讀經學史,又教學生怎樣做人。他的學生無論在什麼地方,都顯得很有禮貌,人們一看就知道是王烈先生教出來的學生。在王烈的影響之下,附近州縣興起了一股改惡從善之風。
當地有一位貧苦的農民,因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牛主也是自食其力的自耕農,牛主知道他是為生活所迫,便沒有追究他的過錯,放他回家。
盜牛的農民說:“我也是一時糊塗,走錯了這一步。你既然原諒了我,還請不要將這件事告訴王烈先生。想到他,我心裏就感到很慚愧。”牛主答應了他的要求,但鄰居卻有人知道了這件事,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非常同情那位盜牛的農民,就讓學生給他送去一匹布,以幫助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那農民偷人家的牛,做了壞事,先生為什麼還要送布給他呢?”學生迷惑不解地問。
王烈不慌不忙地說:“你聽過秦穆公賞賜盜賊的故事嗎?秦穆公的一匹駿馬被人偷去了,當他發現時,駿馬已經被那些盜馬人殺掉了,他們正在煮馬肉吃。侍衛把盜馬人抓住了,準備將他們殺掉,秦穆公製止說:‘你們不能這樣做,他們是因為饑餓才盜馬的。’他命令侍衛拿酒來,賜給盜馬人,讓他們飲用。後來秦穆公有難,盜馬者拚死相救。如今,盜牛人怕我知道,說明已有羞愧之心,知羞愧則善心生,必能改惡從善。況且他去偷牛,也是被生活所迫。我賜布給他,也是為了勸他從善的。”聽了老師的這一番講解,學生禁不住連連點頭,趕忙將布送給了盜牛的農民。
一年後的一天,一位老人到學校來找王烈說:“先生,我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王烈連忙讓老人坐下來,讓他講講。
原來,有一次,老人挑著擔子從城裏回家,由於擔子太沉,累得滿身大汗,便放下擔子休息。這時,從後麵走來一位農民,幫老人挑起擔子送到家裏,連茶也不喝就走了。第二天,老人給朋友送一口寶劍,半路上休息時,把寶劍忘在路旁了。老人走過了很長一段路,天晚了才發現寶劍丟了,嚇得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慌忙沿著原路返回,走了一段路後,看見一個人正守著寶劍等他呢。老人一看,這看守寶劍的人,正是昨天幫他挑擔的那位農民。
教育哲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待犯錯的人,我們應該給他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
趙苞母義不惜死
東漢後期,社會動蕩不安。
有一年,東漢靈帝派趙苞到遼西去任太守,掌管那裏的行政大事。趙苞多年領兵打仗,很少回家。現在暫時安頓下來,便想起了母親和妻子,於是他就派部下到家鄉去接她們,想讓她們在自己身邊過幾年清靜日子。
可事情就是不如人意。就在這婆媳二人走在半路上的時候,正趕上一隊鮮卑人入塞搶劫。一路上,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趙苞的母親和妻子被他們劫去做人質。這幫家夥就押著婆媳倆,直奔遼西而來。他們正做著這樣的美夢:你遼西太守的母親和妻子都在我們手裏,你還能不乖乖交出地盤來嗎?一路上,他們十分得意,仿佛遼西的大片土地已在他們手中似的。
趙苞得知敵人來犯的消息後,也得知了母親與妻子落入敵人手中的消息,他馬上帶兵來到了前線與敵人對陣。這時,敵人把趙苞的母親和妻子推到陣前給趙苞看。一個領兵的將領在馬背上高聲叫喊著:“趙苞,你看,這就是你思念多年的母親和妻子。你還是快點投降吧,這樣她們就能夠活下去,你要是堅持交戰的話,我手中的大刀可不會留情的。”他一邊喊叫,一邊把手中那把鋒利的大刀在她們的脖子後麵比畫著,情況萬分危急!
趙苞遠遠地望著母親和妻子,母親那斑白的頭發在風中飄散著,他陷入了萬分悲痛之中。趙苞又看了看身後的兩萬名官兵,兩萬雙眼睛在盯著他,等待他的決斷。趙苞拍了拍馬屁股,又向前走了幾步,大聲地衝著母親呼喊:“娘啊!兒子不孝,對不起您,讓您受這樣的苦,但是自古以來‘忠孝不可兩全’呀!兒要忠於國家,就不能對您盡孝了……我一定要保住國土,打退敵人!”
母親遠遠地望著兒子,用她那嘶啞的聲音呼喊著:“兒呀,娘不糊塗,娘不怪你,看見你這麼忠於國家,娘真的很高興。你可不能為了我們而耽誤國家啊!你好好領兵打仗,給我殺退這幫強盜!”
趙苞聽了母親這番話,立即發起衝鋒,將敵人全部擊潰。很快,這場戰鬥便結束了。可是,在這場激戰中,趙苞的母親和妻子卻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
趙苞含著熱淚,跪拜於地,祭奠自己的英雄母親。
教育哲理:趙苞的母親是可敬的,為了不讓兒子受到敵人的要挾,她做出了犧牲自己的決定,以此來堅定兒子打退入侵者的決心。
剪發退魚
東晉人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一位賢淑仁慈、德行高尚的人。
她經常告誡自己的兒子,一定要爭取與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以便學習他們的長處。陶侃謹記母親的教誨,虛心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同郡的孝廉範逵是一位賢達之士,陶侃對他很仰慕,與他結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冬天,範逵因為有事要去洛陽,途中經過陶家時,恰巧天色已晚,他想在陶家住下,但陶家房屋太小,又無糧米,當時正在下大雪,無法外出借貸。範逵有仆從多人,還有馬匹牲畜。一時間,陶侃感到十分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到裏屋去問母親。
陶母聽後,稍稍考慮了一會兒,就對他說:“你隻管到外麵招呼客人,我自有辦法。”等兒子出去後,陶母就開始準備。她的頭發本來就又長又美,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羨慕,這時,為了能夠很好地招待客人,她毫不猶豫地將它剪了下來,托鄰人拿到集市上賣掉,換了一些米和蔬菜。她又把房內的柱子從中間鋸開,劈下半邊來截為燒柴,把床上鋪的草苫子拿下來,切碎給馬吃……就這樣,飯菜馬料以最快的速度準備好了,範逵及其仆從都受到了款待,馬匹也吃得很飽。
範逵知道內情後十分感動,他讚歎說:“這樣的母親實在讓我敬佩!”範逵到洛陽後,向一些親友談起此事,他們對陶母也都稱讚不已。
不久,陶侃被征聘為潯陽縣縣吏,做了個管理漁業的小官。
有一次,魚汛到來,陶侃指揮漁民連夜捕撈,捕獲了很多魚。陶侃看著那活蹦亂跳的魚,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貧困的母親,於是派人送了一罐醃魚回家。管理漁業的官員送點魚回家,這在當時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沒有想到,一天之後,醃魚又被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
來人還帶來了一封陶母的信,信中說:“你身為一個官員,竟然拿公家的東西送給我,你這樣做,並不是孝順我。這不但不能使我得到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希望你能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以後一定要廉潔奉公,再也不要做這樣的事了!”
他時刻牢記這次的教訓。後來,他由一個小官吏,逐步升遷為武昌太守、荊州刺史及都督八州軍事等高官,但他總是克製自己,廉潔奉公。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士氣旺盛。在行軍打仗時,他能夠和兵士們同甘共苦,凡有所獲,陶侃都分給士卒,自己決不會私藏一點。
教育哲理:父母決不可包庇孩子,當發現孩子的過錯時,應該及時予以指正。
還 金
南朝時,有個叫甄彬的人,他心地善良,為人正直,妻子也很賢慧。
有一年鬧春荒,家裏快要揭不開鍋了,隻剩下頭年秋天收獲的一捆苧麻,妻子本來打算織成布做夏天穿的衣服。為了度過春荒,他們隻好拿到當鋪去抵押,借了錢,買了糧食,充饑度日。
還好這年風調雨順,莊稼獲得了大豐收。秋糧收下來後,甄彬湊足了錢,到當鋪裏贖回來了那捆苧麻。幾天以後,打開那捆芋麻,準備紡織,忽然發現裏麵有一個手巾,打開一看,竟是一錠金子,用秤一稱,足足有五兩重,待在一旁的兒子見了,高興得跳了起來,他想這一下可要發財了。
甄彬卻對兒子和妻子說:“這可能是當鋪的人在庫房放東西的時候,把這手巾包的黃金不小心弄到了麻裏,又沒有來得急檢查就把麻還給了我們。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絕對不能要。我看,還是馬上把東西還給人家。”
老婆聽後,十分讚同。甄彬問兒子是否同意,兒子羞愧得低下了頭,他小小年紀也意識到原來那種想法錯了,就說:“爸,我和你一起把金子送回去。”於是,甄彬和兒子一起去了當鋪,說明了來意,將黃金還給了當鋪。
這件事被當鋪的主人——長沙寺的寺主——老方丈知道後,他十分感動,親自來到甄彬家裏,想贈給他一半黃金,作為報酬。
甄彬笑著擺了擺手,他指指自己身上穿的土布衣服,看看屋裏陳列著的簡樸家具,跟老方丈說:“您看,像我現在這個樣子,會接受別人失落的財物嗎?”
梁武帝在沒有做皇帝時就聽說了這件事。他坐上龍椅以後,決定重用甄彬,派他到地方上管理事務。
教育哲理:不可貪圖意外之財,要不然,貪婪的觀念就會滲入大腦。
做官更應行為端正
唐朝有一個名叫李佘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很注意對他進行教育。
後來,李佘被封為監察禦史,專門負責檢查官員們在軍事、政務等各方麵的情況。李佘當了官後,母親就常常教育他:要廉潔奉公,不能為自己謀私利。
一天晚上,李佘將自己分得的祿米,讓車夫拉到家裏來。
李佘到家沒來得及見母親,便招呼家仆將這一袋袋糧食往倉庫裏搬。
雜亂的說話聲,驚動了正在房間裏看書的母親。她從房裏走了出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
李佘趕忙迎了上去,告訴母親:“這是我的薪水糧,剛從官家倉庫裏領回。”說話間,李佘臉上掛滿了得意的神色。
李母沒有說話,她叫人把斛取來,親自量這些米,她發現一個月的薪水糧多了很多,便問衙役:“送來了多少糧食?”
“有三十鬥。”衙役答道。
“我看不止三十鬥,應該還要多些。”李母量過之後,把兒子叫到一邊,問是怎麼回事。
“我是監察禦史,裝糧時,他們可能沒量。”李佘滿不在乎地回答。
“你雇的這輛馬車,車錢是多少啊?”李母又問。
“禦史雇馬車是不用付錢的。”李佘還是那樣滿不在乎。
李母的臉色一下變了,怒氣衝衝地說:“佘兒!你身為監察禦史,理應奉公守法,潔身自好,而你卻知法犯法,你怎麼能監督檢查別人呢?”
李母停了一會兒,接著又說:“我們李家幾代做官,沒有像你這樣的。你父親在世的時候,也最討厭那些貪贓受賄的人,多次揭發他們。我沒想到你會變成這樣。”
沒等母親說完,李佘“撲通”一聲跪在母親的跟前:“娘,孩兒知錯了,請您原諒孩兒吧!”
隨即,李佘帶著人把多出的糧食送回了官庫,並照付了馬車錢。
教育哲理:無論有多大的利益,多麼難以抵製的誘惑,千萬不可出賣自己的人格。如果一個人過分地追逐名利,將會敗壞他的才能,毀滅他的品格,使他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來。
李母教子拒“外財”
唐朝時,有兄弟三人——李景讓、李景溫和李景莊,他們都在朝廷裏做大官。他們主持正義,廉潔奉公,在百姓中享有盛名。
李母是一位普通的婦女,但是她始終以身作則,時刻教育孩子要廉潔清正,不能貪圖便宜。每當人們讚頌李家兄弟的時候,他們總要提起母親對他們的教育。
那個時候,李家兄弟都還比較小。他們的父親早逝,家庭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就落到李母一人身上。
一年夏天,洛陽城內下著很大的雨,他們的糧食快要吃完了,所剩的錢也不多了,李母焦慮萬分。偏偏在這個時候,雨水又把家裏的一段院牆給衝倒了,這真是雪上加霜,禍不單行啊!這位堅強的母親,不禁暗暗地流下了眼淚。
突然,幾個孩子興奮地叫著跑了進來:“媽媽,告訴您一個好消息,咱家有錢了!”李母望著孩子那充滿歡喜的笑臉問:“錢在哪兒?”兄弟三人手拉著手,擁著媽媽來到那牆倒的地方——牆根底下露出了一個不大的洞口,洞中間有一個木槽子,槽裏麵裝的是一串串的銅錢。孩子們蹲在洞口邊,小手擺弄著那些錢,口中還數著:“一串,兩串……”麵對這意外的收獲,李母開始也有點心動:“這真是‘雪中送炭’啊!”但是,她又想起了自己以前對孩子們的教導,也就逐漸冷靜下來。她把他們都叫到跟前,耐心地對他們說:“孩子們,娘以前常對你們說,不是通過自己辛勤勞動、流汗出力獲得的錢財,是不能要的。這些錢不是我們李家的,我們一個銅板也不能用。目前,咱們的確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可娘相信,隻要咱們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說到這兒,媽媽親切地撫摸著幾個兒子的肩膀,接著道:“等你們長大後,用自己的本事掙來了錢,再送給娘花。那時候,娘才高興啊!”
聽了媽媽的一番話,孩子們又明白了許多道理,他們和母親—起動手,又將洞口原樣不動地封了起來。
媽媽帶著孩子們,度過了那段最艱苦的日子。孩子們長大成人做了官以後,也永遠忘不了這件事。
教育哲理: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一定不能要,千萬不要被欲望蒙住了自己的雙眼。
宋太宗訓兒敬嚴師
宋太宗趙光義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他認為自己的孩子們從小生活在皇宮裏,不知道人世間的事該怎麼處理,這對他們以後的發展是很不利的。於是他請來一些德才兼備的人給孩子們做老師,並且囑咐他們一定要將孩子教好。
宋太宗的兒子趙元傑是個揮金如土的花花公子,被封為益王。有一個叫姚坦的人被派到益王府做益王的老師,姚坦辦事認真,並且有幾分“固執”。
姚坦上任不久,就碰上益王在府邸中建造假山。這可是件勞民傷財的工程啊!假山造成之日,益王請來了眾多賓朋僚屬,在假山前大擺宴席,眾人阿諛奉承,對這假山讚不絕口。
姚坦坐在上麵低著頭悶悶不樂,對那假山沒說半個“好”字。益王讓他評價一下這個假山,他抬起了頭,沒好氣地說道:“這哪裏是什麼假山,這分明是一座血山!”
益王大驚,問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姚坦看了看左右,高聲答道:“我在鄉下看到官府逼租,往往把農夫打得渾身血痕。這座假山是用百姓的租稅建起來的,難道不能說是血山嗎!”
一語驚鄰,舉座嘩然,益王更像一頭暴怒的獅子,把這作為姚坦的“罪狀”告到了父親那裏。宋太宗聽後,沉思了片刻,他覺得姚坦的話很有道理,狠狠地訓斥了兒子一頓,還下令把假山拆掉了。
姚坦這樣“無禮”,益王自然對他十分反感。有些善於逢迎的人為了排斥姚坦,就出壞主意叫益王裝病。
太宗聽說兒子病了,十分著急,便召益王身邊的人入宮詢問他的病情。來人稟告:“益王沒有病,隻是因為姚坦把他管得太緊了,益王渾身上下不舒暢,才生病了。”
太宗一聽大怒,喝道:“我選用德才兼備的人做我兒子的老師,目的是輔導他走正路。現在你們是想叫我趕走正派的人嗎?再說,益王年齡還小,一定是你們這些人出主意讓他裝病的。”說完,太宗命令手下將來人痛打了一頓,轟了回去。接著,他把姚坦召入宮來,表揚了他忠於職守,並對他委以重任。
由於宋太宗很信任姚坦,益王趙元傑後來也改變了態度,開始尊重老師了,他自己也有了改過自新的表現。
教育哲理:老師傳授我們有用的知識,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要時時刻刻尊敬我們的老師,不可做出無禮的舉動。
範仲淹改清單
範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也非常注重教育自己的孩子。
話說範仲淹的二兒子——範純仁,已選好了良辰吉日準備著娶親。幾天來,他忙前忙後地籌劃著,心想:結婚是終身大事,決不能辦得無聲無息的,一定要辦得體麵,況且,父親又是個大官,不知有多少人要來賀喜呢。他計劃屋中的擺設、新娘的衣服、婚宴上的食物等等,都要上等的,他本想立即安排家人去操持,但他深知父親的脾氣:要買什麼東西一定要得到父親的允許才行。於是,他就把打算購買的許多貴重物品,列了一張清單,讓父親過目,請求父親批準。
範仲淹拿著清單,眉頭緊皺,他搖搖頭,生氣地對兒子說:“這簡直太過分了!哪能為婚事浪費那麼多錢財?你這個清單上列的各項物品,我至少得減去多半!”純仁聽了,就像被冷水澆頭,差一點掉出眼淚來,他雖然生氣,卻又無可奈何,於是站起來,轉身就要走。
這時,範仲淹走到兒子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呀,不是爹舍不得為你花錢,如果你過慣了榮華富貴的日子,就吃不了一點兒苦了。你難道忘了爹講過的事情嗎?”
說著,範仲淹撫今追昔,又講起了自己年輕時的艱苦生活。當年,範仲淹讀書自學時,曾經借住在一個破舊的寺廟裏。他沒有錢買幹糧,隻好買一些米,每天熬一鍋稀粥,等粥涼了凝固以後,用筷子分成四塊。一日三餐,就靠這幾塊粥,再加上幾根鹹菜維持度日。有一次,他的好朋友給他送來了香噴噴的好飯菜,他連看也不看。他心裏想的是:雖然現在吃了好飯菜,但以後就會咽不下稀粥鹹菜了,怎麼能堅持自學呢?
經過爹爹的教誨,純仁終於冷靜下來了,欣然讓爹爹為他修改了清單,簡樸地辦了婚事。
教育哲理: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節儉,不可過於鋪張,因為鋪張浪費的作風一旦養成了,是很難改掉的。
傷仲永
撫州金溪地方有一戶方姓人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一家人加起來也不認識幾個鬥大的字,後來他們生了個小孩,名叫方仲永。
到方仲永五歲那年,他忽然哭著鬧著要筆墨紙硯。他的父親感到很奇怪,就到附近讀書人家去借來一套。
仲永趴在飯桌上,鋪開大紙,揮筆寫下了四句詩,還在下麵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詩的大意是孝敬父母和維護宗族。一家人看得目瞪口呆,連忙請來一個鄉下秀才。
秀才將信將疑,又隨便指著屋裏一件東西,叫仲永當場賦詩。仲永歪著小腦袋想了想,便飽蘸濃墨,揮筆立就,而且詩句貼切,文氣暢通。
這一來,神童的名聲便在四鄉傳揚開來。鄉裏人都想見識一下神童,於是他家經常是車馬盈門。有些富豪人家重金迎請,讓他當堂賦詩。他的父親見有利可圖,就成天帶著仲永走鄉串寨,到處表演,沒有讓他再去讀書。
王安石在京城做官,很早就聽說了仲永的名聲。
有一年,他回到娘舅家,看見仲永已經有十二三歲了。王安石很感興趣,便叫他即景賦詩。仲永搔了許久腦門兒,才勉強寫出一首,與從前相比,顯然遜色了不少。
又過了七八年,王安石再次回到娘舅家,順便問到仲永,娘舅對他說仲永已經不會寫詩了,而且現在也不寫了。王安石聽到後,替仲永感到很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