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猴
一天,漢森正在與邦德就孩子愛提問題這個話題進行討論,邦德說:“小孩子有時真的很煩。他那張嘴整天都沒有停過,嘰嘰喳喳不停地問這問那,我的頭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時,漢森的兒子走了過來。他手裏拿了一本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少兒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調描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並且配有極為有趣的插圖。
“爸爸,進化論中說人是由猴子變來的,這是對的嗎?”兒子問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對,但達爾文的理論是有道理的。”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變的,那麼為什麼現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兒子問。
“你沒有看見書是這樣寫的嗎?猴子之中的一群進化成了人類,而另一群卻沒有得到進化,所以它們仍然是猴子。”漢森說道。
“這恐怕有問題。”兒子懷疑地說。
“什麼問題?”
“既然是進化論,那麼猴子們都應該進化,而不光是隻有一群進化。”
“為什麼這樣說?”
“我覺得另一群猴子也應該得到進化,變成一群能夠上樹的人。”
這時,坐在一旁的朋友臉上流露出極不以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說:“看你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事實上是猴子當中的一部分沒有得到進化……”漢森說。
“為什麼?”兒子仍然不放過這個問題。
於是,漢森隻能盡自己所知向他講明其中的原因:“據我所知,一群猴子由於某種原因不得不在地麵上生存,它們的攀緣能力逐漸退化,而又學會了直立行走,經過漫長的進化變成了人類;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樹上,所以沒有得到進化。”
“我明白了。可是為什麼要進化呢?如果人能夠像猴子那樣靈活不是更好嗎?”兒子又開始了另一個問題。
“雖然在身體和四肢上猴子比人靈活,但人的大腦是最靈活的。”漢森說道。
“大腦靈活有什麼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樣可以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兒子說道。
“身體靈活固然好,但隻有身體上的優勢是遠遠不夠的。大腦的靈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文明。”
“為什麼要創造文明?”兒子問道。
“因為文明代表著人類的進步。”漢森說道。
……
就這樣,兒子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地如潮水般湧來。他的很多問題在成年人看來非常可笑並且毫無根據,但即使這樣,漢森也盡力不讓他失望。
“我真佩服你的耐心。”邦德笑著說道。
漢森說:“其實也並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隻不過我認識到認真回答孩子問題的重要性。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培養起他的究理精神,而不是將這寶貴的品質抹殺掉。”
教育哲理:麵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父母應該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隻有這樣,才能夠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神奇的音樂
有一天,母親正在教小塞德茲學習一些形容詞,當她講到“快樂、興奮、幸福”這些詞時,小塞德茲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覺得這幾個詞都差不多,在多次講解之後仍然不能領會它們之間的區別。
這時,母親拿起了那把可愛的吉他。
她輕鬆地彈奏了一連串音符,並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嗎?這就是快樂的感覺。快樂是一個形容詞,快樂就像在一弦上彈奏出來的音符。”母親演奏完後對小塞德茲說道。
“哇,原來是這樣。”小塞德茲似乎明白了一些,“那麼興奮和幸福又是什麼樣的呢?”
於是,母親又以極快的速度演奏了幾段和弦,又在吉他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樂曲。
“這個和聲就是興奮的感覺,而二弦和三弦上的這幾個音就是幸福。”母親一邊演奏一邊對小塞德茲說道。
這時,小塞德茲的眼中充滿興奮的目光。“媽媽,我明白這幾個詞的意思了。”說著,他從母親的手中搶過了吉他並有力地彈奏了幾個和聲,“我現在很興奮。”
教育哲理:通常,人們總認為讓孩子學習音樂僅僅是為了使他們多一種愛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時光。而事實上,學習音樂正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
參照物
在一次旅行中,劉淘毫不費力地掌握了一個物理學原理。
坐在火車車廂裏的劉淘指著窗外說道:“那些樹木在飛快地向後麵跑,爸爸。”
“不,那不是樹木在向後跑,而是我們坐的火車在向前跑。”父親笑著對兒子說。
“不,我認為我們坐的火車並沒有動,而是窗外的樹動。”兒子天真地說,“因為我在這兒坐了很久了,但並沒有發現火車有什麼變化,反而發現外麵的東西都變了。這不是說明窗外的東西在動還能說明什麼?”
“那麼,假如現在你不在火車上而是在窗外的話,你會怎麼想呢?”
“這個嘛……”劉淘想了想說,“一定是我也在向後跑,就像那些樹木一樣。”
“你能夠跑那麼快嗎?”
“是呀,我能跑那麼快嗎?這可有些奇怪了。”劉淘充滿疑問地說。
“雖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賀。”
“什麼?祝賀我什麼?”
“你今天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當然應該祝賀啦。”
“我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兒子不解。
“你剛才發現的,正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於是,父親耐心給他講解,“你之所以說窗外的樹木在向後跑,是因為你把火車當成了參照物,也就是說相對於火車來說,樹木的確是向後移動了。反過來,如果把樹木當成參照物,火車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會認為火車沒有動呢!這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參照物。火車帶著我向前行駛,我們一起在運動,當然就不會感到它也在動!”劉淘說道。
“那麼,把你放在窗外會有什麼效果呢?”父親問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麵上並以我自己作為參照物的話,火車就是運動的了。”劉淘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車作為參照物的話,我就是和樹木一樣在向後飛跑了。”
“那麼,你能跑那麼快嗎?”父親又一次問道。
“當然能,因為這是相對的,火車能跑多快我就會有多快。”
教育哲理:要善於用實實在在的例子啟發孩子,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增長知識。
長短線
一位搏擊高手參加錦標賽,自以為穩操勝券,一定可以奪得冠軍。
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後的決賽中,他遇到了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竭盡全力出招攻擊。當對打到了中途,搏擊高手意識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招數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夠找到自己的防守漏洞。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搏擊高手慘敗在對方手下,也失去了冠軍。
他憤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師父,將對方和他搏擊的過程演練給師父看,並請求師父幫他找出對方招數中的破綻。他決心根據這些破綻,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的新招,並決心在下次比賽時打倒對方,奪回冠軍。
師父笑而不語,在地上畫了一條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條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條線變短。
搏擊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會有像師父所說的辦法,能使地上的線變短呢?最後,他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思考,轉向師父請教。
師父在原先那道線的旁邊,又畫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比較,原先的那道線,看來變得短了許多。
師父開口道:“奪得冠軍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正如地上的長短線一樣,隻有你自己變得更強,對方就如原先的那條線一樣,在相比之下變得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強,才是你需要苦練的根本。”
教育哲理: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需要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原因,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生命的價值
一個孤獨的孩子,常常悲觀地問年長的智者:“像我這樣沒人看得起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生命的價值又在哪裏呢?”
有一天,智者將男孩叫到眼前,遞了塊色彩斑斕的石頭給男孩,並對他說:“明早,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男孩滿腹狐疑,心想:這塊石頭雖然不錯,但怎麼會有人肯花錢買呢?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的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回到院子內,男孩興奮地向智者報告:“想不到一塊石頭值那麼多錢。”
智者笑笑說:“明天你拿到黃金市場去,記住,不論人家出多少錢都不能賣。”
在黃金市場中,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這令男孩大為驚訝。
第三天,智者叫男孩拿石頭到寶石市場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漲了10倍,更由於男孩怎麼也不賣的緣故,石頭被傳揚為“稀世珍寶”。
男孩大惑不解,智者說:“人的生命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你明白嗎?”
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石頭一樣,隻要自己看重自己,熱愛自己,生命就會有意義,有價值。
教育哲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去珍惜它。
可怕的經驗
有一位母親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自己的孩子能夠成功。
一天,她帶著5歲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功之路的。知道來意後,化學家沒有向他們曆數自己的奮鬥經曆和成功經驗,而是要求他們隨他一起去實驗室。來到實驗室,化學家將一瓶黃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麵前。
孩子好奇地看著它,顯得既興奮又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他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斷喝,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
化學家哈哈笑了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裏,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嗬斥出自本能,但也嗬斥走了一個天才。”
教育哲理:不要扼殺孩子探索知識的天性,因為生存的技巧就在於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識,去探索未來。
磁鐵的奧秘
約翰今年8歲了,一次,他獨自一人在院子裏玩耍。他喜歡玩“開火車”的遊戲,就是把一些木塊連成一串,充當車廂,他在前麵拉著“車廂”冒充火車頭。他做這個遊戲非常認真,不光要像火車那樣發出“嗚嗚”和“哐啷哐啷”的聲音,還要負責在到站時報站名,招呼想象中的“旅客”上下車。
這天約翰突然想到要增加幾節車廂,使這個“火車頭”能帶動更長的火車。可是帶鉤子的小方木塊都用完了,怎麼辦呢?約翰想到了剛剛買回來的磁鐵塊,用繩子拴在最後麵,剛剛合適。
他拴好一塊磁鐵,又拿來另一塊。可是,好像突然著了魔一樣,那塊磁鐵怎麼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塊的後麵。他一把它放到第一塊磁鐵的後麵,就有一股力量將他的手彈開。約翰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可是那兩塊磁鐵怎麼也不肯吸在一起。
約翰呆呆地看著手中的兩塊磁鐵,好一會兒,他忽然大叫起來:“爸爸,爸爸,快來看呀,這兩塊磁鐵裏住著兩個小精靈!它們不願意在一起。它們鬧別扭了,誰也不理誰。”
父親忍住笑說:“傻兒子,這可不是什麼精靈,這是磁力的一個重要原理,磁鐵分為正極和負極,而且‘同極相斥,異極相吸’。你手上這兩塊磁鐵都是正極,當然會因為相斥而彈開啦。”
“真的嗎?”約翰懷疑地說。
“不信?你拿那塊磁鐵過來,對,就是缺了角的那塊。這塊磁鐵是負極的,你再試試看,它們會吸到一起的。”
“真的!”約翰覺得有趣極了,他的問題立即成串地出來了,“正極和負極是什麼東西?磁鐵為什麼要分成正極和負極?為什麼正極和負極就要吸在一起呢?”
父親趁機教了他很多地質學上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都是與遊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約翰學習起來毫不費勁。
教育哲理:孩子在遊戲中能學到多少知識、發揮出什麼樣的能力,是怎麼想象都不過分的。在遊戲中,孩子的各種潛藏的能力會一一被激發出來。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達·芬奇與父親
達·芬奇9歲那年進入學校讀書,他的第一個老師是神父。所學的課程,除了拉丁文,就是經書之類,教學模式呆板,孩子們每天除了讀就是背,毫無生機可言。對此,達·芬奇一點興趣也沒有。
有一次,神父訓斥他說:“你這小東西,將來肯定不會有出息!每天隻知道瞎塗亂畫,成天幻想著當一個藝術家,這不是做夢嗎?”當時,達·芬奇正在全神貫注地思考一道數學題,根本就沒聽見他在說什麼。神父的話音還沒落,他便問起那道題應當如何做。神父非常惱怒,掄起手打了他一巴掌,之後又到他的父親麵前去告狀。父親並沒有為此而訓斥兒子,他知道兒子並沒有錯。
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一向善於邏輯推理,是位很有名氣的公證人。在案卷和訴訟方麵,他能夠以無懈可擊的論述擊倒對方。在兒子的擇業問題上,他也想了好一陣子。按他的意願,他希望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最好成為一個法學家。但是,他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成就事業的好幫手。
依據他的興趣發展,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事半功倍。根據兒子的一貫表現,他喜歡數學,但數學家通常隻是待在家裏想問題,很少與外界聯係,兒子朝這方麵發展可能不太適合。他喜歡音樂,但在自家的社交圈中,並沒有非常優秀的人可以充當他的老師;而繪畫與雕刻,正是他的長處,而且在自己現有的好友中,有一個叫維羅奇奧的著名畫家、雕塑家,正好可以當他的老師。如果讓兒子拜在他的門下,說不定以後會有一番大作為!想到此,他把兒子叫到身邊征求他的意見,兒子聽了非常高興。於是,他把兒子帶到維羅奇奧那裏,拜他為師。從此,達·芬奇專心致誌地學起畫畫來。
教育哲理:一個人隻有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父母教育孩子也應該投其所好,因勢利導,這樣孩子一定會竭盡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學業。
從畫蛋開始
達·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畫家,從小愛好繪畫。他14歲的時候進入著名畫師和雕塑家維羅奇奧主持的藝術工場學習繪畫。
維羅奇奧對學生要求很嚴,訓練的方法也非同一般。他在開始指導達·芬奇畫畫時,說:“我先不給你講繪畫理論,也不讓你臨摹古人名畫,而是給你一個雞蛋,先照著它畫,你看如何?”
“我一定按老師的指導,好好畫。”達·芬奇望著老師點著頭說道。
達·芬奇開始很有興趣,照著雞蛋非常認真地畫著。但是一段時間過後,老師仍然叫他畫雞蛋,達·芬奇有些厭倦,不耐煩了。他邊畫邊想:“雞蛋這麼容易畫,為什麼老讓我畫它呢?這樣怎麼能夠提高?”
一天,達·芬奇感到實在沒意思,便鼓足了勇氣去向老師請教,說:“繪畫的對象是複雜的,技巧是多樣的,老師為什麼隻是叫我畫一個簡單的雞蛋?”
維羅奇奧耐心地對他說:“我早就料到你會有這種情緒和想法。孩子,你知道嗎,雞蛋雖然簡單,但在1000個蛋中,卻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隻要將它變換一下位置,它的形狀也會有所不同。”
達·芬奇聽了之後,仍不解地問道:“老師,即使把這些不同的蛋畫得再好,把這些蛋從不同角度畫得再準再形象,不就是隻會畫一個蛋嗎?”
維羅奇奧笑了笑說:“要知道你能在畫紙上準確地把它表現出來,得具有怎樣的基本功啊!我之所以叫你反反複複地畫蛋,首先是訓練你細心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形象的能力,再就是通過反複練習,達到眼手一致,能夠隨心所欲地表現事物。有了這種基本功,那麼無論畫什麼東西,不就都能得心應手,應付自如了嗎?”
達·芬奇聽了,點了點頭,說:“老師,我明白了,絕不辜負您的期望。”
後來,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成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大師。
教育哲理:教育孩子不要急於求成,應該循序漸進,給孩子打好基礎,這樣經過不斷努力,孩子一定會有大的進步。
歌德的文學之路
歌德是德國和歐洲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裏,父親是法蘭克福地區一位有名的律師,母親是一位市長的女兒,修養很高。父親既清高又自負,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他總認為當時德國的初等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才。因此他請來了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給歌德當家庭教師。就這樣,歌德被束縛在家裏,應付著父親為他準備的所有學習計劃。父親給他開了一張全能的課程表,囊括了文學、藝術、理工等各方麵的內容,並且從早到晚規定了嚴格的時間表,歌德必須在家庭教師的監督下一步步嚴格執行。
盡管歌德非常聰明,但自懂事以來,這種類繁多的學習項目和緊密的時間表,對他而言簡直是一種奴役,壓得他幾乎透不過氣來。母親看了有些心痛。她並不反對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教育,但她反對這種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尤其對兒童,她認為應該根據他的特點和興趣,進行啟發和引導,不能一味求多,而應循序漸進,時間也不應該安排得太死,否則會壓製孩子的成長。然而她知道自己是無法說服丈夫改變他的教育方式的,於是,她就暗暗用慈母的溫柔體貼和火一樣的愛,去溫暖、安慰兒子那顆幼小的心靈,減輕他的精神負擔,她經常給歌德講故事,讓他明白了很多道理。父親的威嚴,使歌德時時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讓他難以入眠,這時媽媽就會悄悄地來到他的身邊陪伴他,給他講故事,鼓勵他,安慰他。母親的話很有深意,她的語言是那樣富有感染力,像春天的細雨滋潤著歌德的心,每當同媽媽在一起,小歌德的心裏就充滿了幸福,充滿了希望和勇氣。所以他後來曾說道:“從父親那裏我得到一副強壯的體魄和做一個正直的人的世界觀。從母親那兒,我繼承了她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她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夠溫暖我的心,給我前進的動力。”
母親發現歌德對語言文字非常感興趣,而且在這方麵表現出特有的天賦,於是就更加留心培養他這方麵的特長。
法軍曾一度占領了歌德的家鄉法蘭克福。一些法國劇團經常前來慰問法軍,上演了一些世界名劇,歌德的眼界開闊了,他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開始大量接觸法國的文學作品,看到兒子的舉動,母親感到很高興。歌德十三歲那年的聖誕節,母親送給他的聖誕禮物是一些小木偶。他如獲至寶,馬上在全家和鄰居的一些孩子麵前,親自導演了一場又一場的木偶戲。從那以後,他常常自己編戲和小夥伴們一起演出,並且開始動手寫劇本了!
歌德的這種做法可違背了父親的意願。他嚴厲地斥責了兒子,並禁止歌德看戲,也不許他再研究文學,尤其是他討厭的一些作品,更不許兒子接觸,甚至連這些作家的名字都不能夠提到!而母親卻恰恰相反,她理解文學,愛好文學。她雖然沒有公開反對丈夫固執的做法,卻繼續主動地培養兒子對戲劇和文學的興趣,經常和兒子一起研究文學問題,並介紹兒子看一些世界名著。有時兩人還私下裏熱烈地討論讀書心得。這樣,歌德的文學天賦不僅沒有被扼殺,而且暗中得到媽媽的澆灌和培育。
教育哲理:人的發展離不開環境因素,同時也離不開關愛、理解。
慈母苦心育良才
雨果是法國著名詩人,他出生在一個職業軍人家庭,從小就喜愛演戲和創作。在母親的支持和培育下,他不斷致力於文學創作,終於成為一代文學巨匠。
雨果在校讀書時就愛寫詩,他的老師心胸特別狹窄,不讓他寫,並經常給他布置大量的習題,想用這種方式壓他。
一天,雨果放學回家,坐在書桌前麵對著作業本發愣。母親看到孩子的神情,問道:“怎麼啦,是作業不會做了嗎?要多動腦筋嘛!”
雨果顯得很不耐煩,將作業本推到一邊,然後說:“不是被難住了,是老師不讓我寫詩,特意給我布置這一大堆習題。這麼多題,我什麼時候才能夠做完呀!”
母親一時沒有答話,沉思了片刻說:“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我認為你愛讀詩寫詩沒有錯,正當興趣愛好,做父母的應當支持。那些習題如果是老師故意留給你的,你可以不予理會,繼續去從事你喜愛的詩歌創作。”
雨果欣喜地望著媽媽說:“好媽媽,您最理解我!”
此後,母親還經常幫助兒子尋找詩題,提出建議。同時為了讓兒子集中精力,發展他的才能,母親對他各方麵要求都很嚴,即使是節日、生日,沒有得到母親的同意,他也決不能出門,把時間都用在學業上。
有一次,雨果看到別的同學穿漂亮的衣服,心裏很羨慕。母親看出了雨果的心思,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學,而不在於他的衣飾。”
這件小事深深地教育了雨果,使他進一步把興趣、愛好、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到寫作上。
雨果十七歲那年,法蘭西學院舉行詩歌創作比賽。母親認為這是鍛煉兒子的一個好機會,就鼓勵他參加。正當他準備提筆創作時,母親突然患了肺炎。雨果日夜看護照料她,耽誤了寫作。當母親從昏迷中醒來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問雨果的詩寫完了沒有。雨果紅著臉告訴母親說沒有寫。
母親知道後,為自己耽誤了兒子的時間而感到難過。雨果理解母親此刻的心情,當她睡著了以後,他便在母親的病床邊寫起詩來。清晨,母親醒來以後,看到詩稿已放在床頭上,便心滿意足地笑了。
沒過多久,這篇在母親病床邊寫的詩稿,得到法蘭西學院的褒獎。至此,雨果的名字就在巴黎傳開了。
雨果成名以後,時刻不忘母親對他的苦心培育。每逢節假日,或是母親的生日,雨果都要給母親獻上幾行詩。
後來,母親因患肺炎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時,雨果剛滿十九歲,他心裏十分悲痛。
他牢記母親常說的一句話:“勤奮耐勞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經過不斷努力,他終於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
教育哲理:勤奮是一所成功之人必須進入學習的高貴的學校。在這裏你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培養獨立的精神,養成堅韌不拔的習慣。
牛頓與祖母
牛頓是英國的著名科學家,是近代力學、光譜學的奠基人。他出生於英國林肯郡的一個農民家庭,出生前兩個月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時改嫁,祖母承擔起撫養教育他的責任。
童年時代的牛頓學習成績不太好,性格孤僻。但他愛動腦筋,總喜歡提出一些十分古怪的問題,祖母總是傾其所能地給予答複。她想:“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什麼東西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喜歡發問是正常的。”
一天,小牛頓問祖母:“那風車沒人推,為什麼會轉動呢?”
“孩子,風吹動風車,是風力推著它轉動的。”祖母笑著回答。
小牛頓又問:“那風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祖母耐心地對他說:“你注意過沒有,天氣是變幻莫測的,有時是晴天,有時是陰天。晴天,人往往覺得呼吸暢快,那是因為氣壓高;陰天,人往往感到沉悶,那是由於氣壓低。氣壓高的地方空氣濃重,氣壓低的地方空氣稀薄,空氣濃重的地方的氣流就向空氣稀薄的地方流動,這一流動,就形成了風!”
牛頓聽了祖母的回答,不住地點著頭,表示已經領悟了,他高興地對祖母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童年時期的牛頓,不僅喜歡問,而且還喜歡製作各種機械玩具。他製作的玩具很有創造性,看起來與眾不同。
一次,祖母發現他連續幾天放學後很晚才回來,手裏總是拿著一些小木片、小鐵釘,細鐵絲。吃過晚飯後,一個人獨自在燈下認真地刻呀,削呀,有時在屋裏到處搜尋,有時又用鐵錘不停敲打,弄得人不得安寧。祖母從沒責備他,心想:“這孩子又在搞什麼小發明了!”
果然,沒過幾天,他便做成了一架小水車。
祖母一看,滿臉皺紋展開了,誇讚他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孩子。
第二天放學後,牛頓拿著自製的小水車,後邊跟著一些同學,他們興致勃勃地來到一條小溪邊,準備試驗他的小水車。一試,小水車居然轉動起來,而且非常靈巧。牛頓望著那轉動的小水車,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突然,他的小水車被一個頑皮的同學踢壞了。牛頓呆呆地站在那裏,望著他的小水車,心裏難過極了。他悻悻地回到家中,把這件事告訴了祖母。祖母滿懷深情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孩子,不要難過,奶奶和你一起再做一個。”
在祖母的教育和關懷下,牛頓對科學越來越感興趣。後來,他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
教育哲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隻有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不要老是埋頭做筆記”
巴甫洛夫正在給學生上課。他的講演精彩動人,學生們全神貫注地聽著,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他們的思路被老師帶到了一個神秘的科學王國。他從動物神經講述到人的大腦,從醫學解剖又引發到條件反射學說。教室裏,不時地響起熱烈的掌聲。老師的講演,使學生們漫遊在知識的海洋裏,從而對新興的科學學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巴甫洛夫盡心盡責地向學生們傳播知識,同時還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避免他們走進誤區。巴甫洛夫一邊進行著精彩的講演,一邊在黑板上不停地寫著。課講到一半的時候,偌大的一塊黑板上已經寫滿了字。學生們端坐在教室裏,認真地聽著教授說的每一句話。
忽然間,巴甫洛夫像覺察到了什麼,他放下手中的粉筆,停止了講演,從講台上下來,一直向後麵走去。學生們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這時,巴甫洛夫走到教室的最後麵停住了腳步,他注視著一位正在埋頭做筆記的學生。這位學生的精力非常集中,根本沒有注意老師就站在他跟前,等到他抬起頭來,見老師站在自己身旁時,禁不住大吃一驚,他不知道自己怎麼會引起了老師的注意。
“能把你做的筆記給我看一下嗎?”巴甫洛夫問道。
學生點了點頭,雙手奉上自己的筆記本。他立刻變得不安起來,也許老師是在抽查學生的筆記。可是,又一想,自己寫得一手漂亮流利的俄文,筆記也做得十分詳細,老師看了筆記後,一定會讚揚自己的。
巴甫洛夫翻閱了一下筆記本,然後對這位學生說:“你的筆記記得非常詳細,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內容也幾乎全都記下了,讓人一目了然,字也寫得不錯。”
這位學生聽到老師的表揚後,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神情。
巴甫洛夫繼續說:“但是,在我講課的過程中,你似乎總是在埋頭做筆記,不知我講的內容你聽懂了沒有。”接著,巴甫洛夫向他提了一些課上講到的問題,果然,這位學生有許多答不上來。見此情景,巴甫洛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在上課的時候,主要在於聽,其次才是記。你把老師講的內容都記在筆記本上,並不能說明你已經理解了。而你隻有認真聽講,將內容理解以後才能夠更好地記住它。所以,你可不能老是埋頭做筆記啊。”
老師語氣誠懇,麵容和藹,使這位學生深受感動,他慚愧地低下了頭。慚愧之餘,他深深地明白了老師的一片苦心。全班同學聽了老師的教誨,也都深受啟發,他們對如何聽好一堂課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教育哲理:在求學的過程中,隻有理解了知識的內容,才能夠將它掌握、吸收。
“要掙紮,要探出頭來”
彼得·塞曼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物理學家。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與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
塞曼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將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盡管家境貧寒,但她節衣縮食,辛勤操勞,供兒子讀書求學,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才,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塞曼非常聰明,從小學到中學,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這讓他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
後來,塞曼離開家鄉到萊頓大學讀書。當時,學校裏許多富家子弟沉迷於玩樂,虛度光陰,他們隻想將大學的時光混過去,拿到一張文憑。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塞曼也時常進出舞場、酒吧,迷戀玩樂,荒廢了學業,期末考試,物理竟然不及格。
假期,塞曼回到了家鄉。母親看著兒子的成績單,真是又氣又恨,她嗚咽著說:“孩子啊,你真是太令我失望了。當初,我們這裏發大水時,是我在驚濤駭浪中拚著性命生下了你,盼望你能夠早日成才,如果早知道你這樣沒有出息,還不如那時一起葬身海底!”
母親流著眼淚給兒子講述當年的情景,不厭其煩地重複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格言:“要掙紮,要探出頭來!”教導他不可虛度光陰,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塞曼慚愧地低下了頭,他為自己的不爭氣感到深深自責,同時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生活就像一片汪洋,如果不奮力掙紮,就會被波濤吞沒。他跪倒在母親麵前,舉手發誓:一定會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努力拚搏,決不再讓母親失望!
塞曼回到學校後,同學們驚奇地發現,他好像變了一個人,舞場上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不管別人如何誘惑,甚至嘲笑挖苦,他都不去理會。他埋頭苦讀,成績進步很快,同時他的才華也進一步顯露出來。
塞曼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他控製不住內心的喜悅,日夜兼程趕回家鄉,他想把這份快樂帶給母親。可是,當他邁進家門時,母親重病在床,已奄奄一息。
原來,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學業,母親一直沒有將自己的病情告訴兒子。這時,母親緊緊握著兒子的手,斷斷續續地說出了最後一句話:
“兒呀!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要……辜負……我對你的……希望!”
母親去了另一個世界,塞曼的心情十分沉痛,他把母親的遺像鑲嵌在一個精致的鏡框裏,貼身掛在胸前。每當他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就取出母親的遺像,久久地注視著母親慈祥而又堅毅的臉龐,這時耳邊就又回響著母親的囑咐,他頓時便感到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塞曼以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毅力從事科學研究,在他三十一歲時,他發現了在物理學研究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塞曼效應”,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教育哲理:沒有艱苦努力的付出,就沒有甜美的收獲,虛度年少時光無疑是在自掘墳墓。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必須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觀察生活
1915年6月15日,韋勒出生於美國中北部美麗的密歇根州阿博鎮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在一所大學的醫學係搞病理學研究,喜歡觀賞、收集、喂養、解剖各種動植物,在他的書架上,可以看到許多醫學和生物學方麵的書籍雜誌,他的朋友大多也是醫學家和生物學家。這一切,一直影響著韋勒,使他從小就對醫學和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美麗的密歇根州就像一座巨大的博物館,阿博鎮風景秀麗,四周有樹林,有河流,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隨處跑動,成群的蝴蝶在花叢中嬉戲。韋勒和小夥伴們經常跑到草地上,時而撲住幾隻蝴蝶製成標本當做書簽,時而躺在草地上仰望藍天白雲。有時候興致來了,就會到河邊去捉魚。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韋勒與小夥伴們到河邊玩耍,捉到了幾條小魚。韋勒高興地跳了起來,他把魚帶回家,拿來一個魚缸,將魚小心翼翼地放到裏麵。幾條小魚在自己的樂土裏歡快地遊著,還不時向水麵吐出一串串的水泡,實在惹人喜愛。韋勒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去看看小魚,給它們喂剩肉和麵包渣。為了讓小魚能夠健康成長,他每隔兩天會為小魚換一次水。但沒過多久,還是有一條魚不幸死去了。韋勒看到它漂在水麵上,一動不動,心裏十分難過。小魚怎麼會死呢?韋勒想弄個明白,於是他決定將小魚解剖,在它肚子裏找原因。他將小魚放在一塊木板上,拿來一把小刀,然後將小魚的肚子小心剖開。由於平日經常觀看父親解剖各種動物,也看過父親解剖魚類,韋勒解剖小魚的動作頗得要領。當他剖開小魚的肚子後,他驚奇地發現一撮乳白色的小蟲子在小魚的肚子裏不停蠕動。“啊!這是什麼呢?是小魚的後代嗎?”韋勒天真地猜想著。等父親下班回來,他急忙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父親,並指著魚肚子裏的白色小蟲問父親:“爸爸,那是不是小魚的後代呀?”
父親聽完這一切後,仔細觀察了小魚肚子裏的東西,然後對韋勒說:“那是魚體內的寄生蟲,並不是小魚的後代。”
“小魚是被它們害死的嗎?它們是怎樣鑽進魚肚子裏去的呢……”韋勒晃著小腦袋向父親提出了許多問題。
“寄生蟲是難以消滅的致病源,不僅魚體內有,其他動物和人體內也有,它們危害健康,是應該消滅的大敵。孩子!你要努力學習,長大了去研究消滅寄生蟲的方法,為人類造福。”父親微笑著對韋勒說。
父親的話深深地激勵著韋勒。從此以後,他學習更加刻苦了,對生物課也更加喜愛了。經過不懈努力,韋勒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生物學家。
教育哲理:將對孩子的教育滲透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或生活的細節當中去,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他們對學習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科學之路無捷徑
阿基米得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很出色的老師。他一生培養了很多學生,其中包括希臘國王多祿米。
多祿米為了治理好國家,想多學一點兒東西,於是他把阿基米得請來,拜阿基米得為師,學習幾何知識。
剛開始,國王對幾何有很大的興趣,學得很認真,很努力,可是時間一長,隨著難度的增加,多祿米國王學習的興趣開始明顯下降了。他越來越覺得上課是一種煎熬,越來越不耐煩。
聰明的阿基米得雖然察覺到國王情緒的變化,但還是一如既往地認真講課。他細心而又耐心地向多祿米講解著各種幾何圖形、原理以及計算方法。而多祿米麵對著眼前的一個個三角形、正方形,絲毫提不起興趣。有一次,多祿米國王在阿基米得講課時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阿基米得來到了多祿米的身邊,輕輕把國王推醒。國王睜開眼睛,眼前看到的又是一個個三角形、正方形。他實在受不了了,對阿基米得說:“偉大的科學家,這樣的學習實在太難了。你有那麼大的學問,你也是這麼學成的嗎?你就沒有簡單一點兒方法嗎?”
阿基米得想了想,在地上畫了兩個點,在兩個點之間畫了幾條線。阿基米得指著那些線對國王說:“陛下,您看,這裏有兩個點。一個點代表您現在的位置,一個點代表學問的位置。現在通向學問有那麼多的路,您會選擇哪一條呢?”
多祿米看了看圖,說:“當然走直的這條啦。您不是講過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嗎?”
阿基米得點點頭:“對啊,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講過,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要想達到學問的位置,最短的是一條線段。可是越短的路越不平坦,這條最短的路更是充滿了各種障礙。您盡可以走其他的舒適的曲線,可是那樣離學問的距離會非常遙遠”
阿基米得繼續說:“不論您是國王還是平民百姓,在求學的路上都是一名學生,走的都是同一條路。走向科學的路是沒有捷徑的。”
教育哲理:阿基米得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個簡單的數學常識告訴國王,也告訴了我們,隻有認真和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學問。通往科學的道路是沒有捷徑的,最短的路,同時也是最難走的路。隻有不畏艱險、奮勇前進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終點。
好問的愛迪生
愛迪生是美國大發明家,他奉獻給人類一千多種發明創造,是世界上發明最多的科學家。人們稱他為“發明大王”。然而他並沒有上過什麼中學、大學,隻上過三個月的小學,是他媽媽南希獨具慧眼,培育引導他走上了科學發明之路。
愛迪生幼年家貧,父親是個木匠。他媽媽南希,當過教師,後因孩子多不得不回來當家庭主婦。她辛勤操持一家人的生活,並以大量心血教育了兒女。
愛迪生是她的小兒子,幼年身體瘦弱,沉默寡言,但他的頭腦卻像上足發條的鍾表,總是不斷地思考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花草樹木為什麼在春天發芽生長,到了秋冬就枯敗衰亡?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為什麼……媽媽理解孩子的心理,非常珍惜愛迪生的這一特點。她總是盡可能地給出科學的回答,使孩子滿意,並進一步加以引導,啟發孩子多思考問題,開發智力。
愛迪生五歲那年春天,家裏的老母雞趴在窩裏孵蛋,一天到晚不出來,也不吃不喝。愛迪生感到非常奇怪,蹲在窩外看得出神,伸手去摸那些熱乎乎的蛋,老母雞突然豎起頸上的羽毛,咯咯地叫著並憤怒地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