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又在7月25日、26日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采取行動。被宋哲元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堅決抵抗。
連日來的增兵部署,讓田代皖一郎將軍體力不支,再加上心髒並日漸惡化,考慮到整個侵華作戰的重要性,國內派遣了香月清司接替了田代皖一郎。
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作為華北駐屯軍最高指揮官,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麵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背水一戰。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掘壕進行阻撓,最後,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戰死,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麵性抗戰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準備後,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把6年前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麵侵華戰爭,率先在世界的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活動不僅威脅到人民大眾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殘存的一點和平幻想徹底破滅,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作出了積極反應。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充分體現了“民族意識勝過一切”的思想,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產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機喚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華民族,無情的戰爭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偏鄉僻壤的全中國人民都被動員起來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國主義麵臨的對手是空前覺醒的中華民族,所以這就注定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中華民族則一天天開始複興。盧溝橋畔的槍聲引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聖火,將中國推到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當日軍的炮火不約而同的向北平周邊的南苑,西苑,北苑以及宛平城的攻擊的時候,所有百姓逃離了自己的家鄉,慘無人道的日軍對我們的百姓進行了瘋狂的追殺,哪怕是來不及躲藏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