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一個人的夜晚(1 / 2)

等夫妻兩人對拜後,幾個小青年在下麵叫喊著:“洞房!洞房!”這時候,主持婚禮的男人特意看了一眼羅陽的臉色,羅陽輕輕點了點頭,男人似乎受到了鼓舞,故意用他野鴨子般的叫聲大聲喊道:“送入洞房!”話音剛落,在旁邊早有準備的女人在院子裏撒著栗子和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生。人們像瘋了一樣拚搶著,頓時,小院裏亂成了一鍋粥,梅姨和長根則靜悄悄的進內屋去了。

梅大爺等女兒消失在視野中,怕擠著孩子,悄悄推著寒依走到外麵去了,老頭子神情恍惚,腦中一片空白,像一具行屍走肉般走在小院子外麵。就在這時,前邊的一個豐滿的女人看見老頭子過來了,急促的轉過去擦了擦眼睛,然後轉過身來笑容僵硬的看著老頭子:“梅大爺,恭喜啊!”

“恩……”老頭子沒有看她,默默地從女人身邊走了過去,寒依好像看到了什麼突然在輪椅上轉過身去望著女人,女人慌張的又擦了擦眼眶,匆匆離去了……

結婚從來就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沒有之一!別看何長根和梅姨的婚禮在一上午就草草了事,這其中的辛苦不是沒結過婚的人能體會到的。不說別的,光婚前的準備,就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在這就讓我把小村的習俗一一道來。

結婚前第一件事就是相親,隻有相親男女雙方才算認識。相親滿意了就基本確定下關係了,當然這其中媒人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接下來就是媒人出麵要彩禮了,女方的就是一身棉,三身單,一雙單皮鞋和一雙棉皮鞋,圍巾,手套等小件也必不可少。這些都不能當時就交給對方,一定要等到正式訂婚的時候才能互換。當時受城市影響的農村還流行送“四大件”即:縫紉機,冰箱,黑白電視機,石英手表。當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說法。即使改革開放後,由於小村實在是太過於落後,以至於還延續著60—70年代的習俗。那時小村家裏能有一個電燈泡和一台收音機就算是夠前衛的,更別說四大件齊全。

接下來就是訂婚了,訂婚那天女方這邊七大姑八大姨一般會全部出動,由男方家擺酒席,這天雙方互換彩禮,並且連定金也一並交上。說起定金就不得不提一間有趣的事,那時候鄉村盛傳著一句話:“辛辛苦苦幾十年,結婚回到解放前。”說的就是鄉村小夥為了支付起昂貴的彩禮,不得不挨家挨戶的借錢,條件差點的不得已就債台高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別忘了到當地的機關進行登記,要不然以後會有很多麻煩。

從訂婚到結婚之間,一般還要“送書子”“送日子”“下催妝”等。

送書子又稱“過紅子”。男女雙方確定聯姻後,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交換寫有男女姓名、年齡及家長和媒人姓名等的“書子”,作為聯姻依據。男方還要送給女方定親禮物。除衣服、錢、首飾和紮腿帶子、襪子外,另有鹽兩包,大米兩包,針1對,蔥1對。送鹽、米等意為“緣份到了”,送針意為“聯姻”,送蔥意為“從約”(從破“四舊”以後,送書子一般隻送現金和衣服,並不再交換“書子”)。女方回書子時有帽子1個,腰帶1條、衣服1身、手巾1對,襪子和鞋各1雙,煙袋包子1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