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楔子(一)(1 / 3)

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山穀深處坐落著幾處茅屋竹舍,籬笆牆圍起的院落,院裏院外到處都充斥著草藥的清香味道。院子前麵是個不大的池塘,再過去就是片一望無際竹林,而後麵是座很高,山路也很崎嶇的山,但是穀中流水潺潺,霧氣昭昭,樹木鬱鬱蔥蔥,翠綠欲滴,一花一木,一草一樹色澤鮮豔、鉛華潤澤,陽光下更是爭奇鬥妍,景色旖旎。

當晨曦散去,旭陽漸升。一個纖弱的小女孩熟練的晾曬著濕漉漉的衣物,小女孩大概四、五歲,帶一身粗糙的布衣,袖口褲管皆是高高挽起,又開始從那些衣物的質地和大小來看,可以肯定它們都不是女孩自己的。不過小女孩仍然晾得極為認真,每一件衣物掛上去之前,都抖了又抖,拉了又拉。

這時在正對著籬笆門的兩層竹樓上走下一個花甲婦人,發絲如雪。正看著那個芊瘦的孩子,冰冷的眸子隱約閃著淚花,明明是個孩子,卻清冷倔強。雖然打從帶她來到山穀用盡各種藥材調養了整整兩年,卻在兩歲多的一天看著藥浴中的藥材,向她第一次流露出渴求的眼神;雖然知道這個可憐的外孫女的身體根本經不起勞神勞心勞力的事情,卻也開始慢慢的教她認識藥材,學習識字。從三歲就跟著自己在陡峭的山間穿梭,采藥、分類、晾藥,現在小院子裏晾曬的藥材基本上都是丫頭采回來的。

“靜瑜,婆婆一會兒要出去幾天!”看到小丫頭晾完衣服,向她的方向走了過來冷冷的說道。

“我不會出院子的,婆婆放心!”隻見這個名叫靜瑜的丫頭,點點頭清冷的回答。

然後就回到了竹樓西南方向的木屋裏,木屋有四間房,兩間放滿藥材,一間是小靜瑜的臥房,一間是她的書房。

等靜瑜再次從木屋裏出來時,老婆婆已經離開了。靜瑜麵無表情的走入了竹樓一層的大堂裏,然後右拐進了裏間,在一個竹製的格架上巡視了一刻,小手直接向放著一個竹木盒子探去,不知道碰觸了什麼機關,隻見向著山牆的那個方向豁然出現了一個暗室。裏麵四周全是放滿了書的架子,層層疊疊的摞著直到屋頂。

靜瑜熟門熟路的進入暗室,在一個架子前停了下來,然後抽出兩匣子書就走了出來又不著痕跡的讓裏間恢複了原樣。

山中寂寞,日子緩慢,靜瑜每日就在翻閱書籍、晾曬草藥、寫寫畫畫中度過。大概過了幾日,婆婆還沒有回來,靜瑜的身影就就在竹樓東側的煉藥室和自己的木屋藥材間穿梭。

靜瑜人如其名,身似冷玉,心如止水;。如白發婆婆的希冀,修身養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什麼都淡淡的。即便跟著婆婆學了兩年的琴、簫,也很少彈奏一曲,每日裏隻是看看書,練練字,更長的時間呆在藥材間,分辨藥材。

幾個月前靜瑜無意發現了婆婆竹樓下的那間密室,石屋中存著天文地理、兵法謀略、醫藥、還有很多詩詞歌賦書籍,大大小小類別清晰的標注存放在書架上。於是就按照分類逐一取出來看,作為婆婆不在的時候打發時間之用。

過了幾日,婆婆終於回來了。神色有幾分疲憊,並且帶回一個男人,臉色蒼白。婆婆破天荒的語氣溫和的讓靜瑜診脈開藥方,靜瑜淡然的診脈開藥方,熬藥。當然,婆婆也會不時的複診,過了半個月的時間痊愈了,婆婆神色奇異,不理會那男子激動的熱淚盈眶的樣子直接送他離開山穀。

日複一日,山中無日月。在靜瑜把竹樓裏石室的藏書讀完熟記於心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年的時光。靜瑜已經知道了自己胎裏帶來頑疾,一邊十分配合婆婆藥浴一邊練習石室裏書上講的的一種靜心經,三年的時間倒是身心輕鬆的許多,神情稍有起伏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