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聞風便喪膽(1 / 2)

就在崔胤猶疑的當口,秦晉忽而麵色鄭重,沉聲道:

“如果你能留在波斯十載,別說數千讀書人,就是搬遷幾大家族門閥的支係偏房過來也未必不能!”

聞言,崔胤登時眼睛放亮,來西域建功立業本就是他的誌向所在,莫說在這裏十年,就是二十年,三十年,哪怕埋骨於此,隻要能建立功業,名垂青史,那還有什麼遺憾呢?

“大唐經略波斯正如煮茶,須文火慢煮,本該做長久之打算,若崔胤能做到,也希望丞相不要食言!”

這番話說的極是誠懇,崔胤是清河崔氏的支脈出身,自父親那一輩家中就已經沒出過顯宦了,他當然希望到自己這一代時可以重新振作。所以,為了這個目標,還有什麼犧牲不得呢?

出乎意料的,秦晉竟正色對著崔胤鄭重一揖。

“誠如你所說,我決不食言!”

在這個時代肯到遠離長安定居的人幾乎是沒有的,除非有著不得已的原因才會背井離鄉,以崔胤世家子出身能夠做出如此保證,怎能不令人欽佩呢!

現在秦晉的心思已經有一半飛回了長安,天子李亨在纏綿病榻數年之後終於撒手歸天,相必又會激起許多心懷叵測的人對皇位的覬覦,就算太子之位早早就已經有了人選,依舊阻擋不住他們問鼎皇位的野心。

隻是這些跳梁小醜早就失去了政治根基,在龐大的神武軍係統麵前根本就翻不起什麼風浪。

關鍵在於新君登基,他這個做丞相的必須到場,否則將會麵臨許多麻煩。

丞相府長史的信是一個月以前的寫下的,這是信使以接近極限的速度送來的,其中主要交代了,太子將會守喪暫不登基,等待丞相凱旋歸來以後,再繼皇帝位。

政事堂的宰相們仍舊負責著長安朝堂上的事務,並沒有過多幹預新君繼位的意圖,畢竟像韋見素、第五琦這樣的人都有著各自的原因,不願意過多的攪合進朝廷政爭當中,反不如埋頭做事,即可保身,又能有所建樹,何樂而不為呢!

秦晉雖然身在波斯,但每日都會接到由長安急遞過來的各類公文與消息,雖然有著一個多月的滯後性,但大體上仍舊對長安的形勢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

此時攻略波斯故地的計劃已經進行到關鍵時刻,如果自己突然離開,會不會造成大食人的反彈,抑或是已經歸順的蠻部又生出了異心……

這些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神武軍必須進一步的鞏固戰果,以此震懾各地的人心,讓那些心懷叵測的人有所收斂,不敢輕舉妄動。

如此一來,卡紮爾的到來就正是個絕佳的契機。

扶植卡紮爾在伊拉姆另立朝廷與泰西封的曼蘇爾分庭抗禮,這才是唐朝在波斯長久經略的重中之重。

秦晉十分清楚,以唐朝目前可以調動的有效力量,在短時間內滅掉阿拔斯王朝的可能性極低,而且唐朝的經營重心畢竟不在西域,不可能傾舉國之力來打這場滅國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