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挑戰,既有來自其內部的,也有來自外部的。
“現在還不是考慮這些的時候,清理戰場,鞏固戰果,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秦晉知道鄭顯禮的想法,今日的這場大戰距離上一次慘敗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他等了太久,當年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人都已經被曆史的車輪所拋棄,因此對於鄭顯禮而言,內心是複雜的。
鄭顯禮的遺憾和期望與現實還有著不小的差距的,大食人經此一敗並不會崩潰,神武軍甚至會在短時間內迎來更加猛烈的反擊。
畢竟大食有著本土地利之便,神武軍距離唐朝本土有著萬裏之遙,如果想要在這片土地上徹底擊敗大食,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個。
如何能把遠離本土的劣勢降到最低。
秦晉選擇的是先一步攻取南亞次大陸北部的橫河流域,那裏是土地富饒的產糧區。
隻要解決了問題最大的糧食供應,接下來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兵力的補充,主要有三個來源,其一是從本土調撥,其二是征募吐火羅與河中一帶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粟特人、鐵勒人、突厥人以及吐火羅人。
第三個來援就是,糾集河中草原各部,作為附庸軍的存在。
對於兵員選擇,秦晉一直來者不拒,甚至連大食人都會接納。
正是因為浙西原因,希爾凡一戰中,有一萬多人的援兵居然是黑衣大食的降兵。
在鄭顯禮看來,秦晉來者不拒的辦法雖然很有效,但也是一種冒險,打順風仗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盡心盡力,一旦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助力則可能變成了最大的威脅。
當年的葛邏祿部一直讓鄭顯禮耿耿於懷,也正是從那時起,他不再信任任何一直異族兵馬,更不會將自己的側翼和後路交給這些存著異心的人。
所以,秦晉不會將處理各部矛盾的事務交給鄭顯禮,也不會讓他帶兵追擊希爾凡一戰的大食潰兵。
大食兵的主力雖然敗了,但他們主力尚存,如果逼得急了,說不定會讓對方反咬一口,這對於此戰的勝利就不夠完美了。
說到底,秦晉在對待希爾凡一戰的態度上是十分保守和謹慎的,輕易不決戰,一旦決戰,取得勝利以後,也不會無節製的用兵。
他現在最需要的是穩定戰果。
希爾凡一戰的意義更在於黑衣大食徹底失去了對呼羅珊的控製,其帝國都城所在的兩河流域失去了屏蔽,將直麵來自東方的軍事威脅。
而秦晉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晚的將這種軍事威脅的神秘麵紗揭開。
馬赫迪的慘敗一定會讓哈裏發曼蘇爾暴跳如雷,接下來的報複可想而知。所以,神武軍接下來很長時間都要避免和大食軍進行一戰定生死的決戰。
秦晉是個喜歡豪賭的人,但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神武軍在西域艱難的取得了如今的戰果,他怎麼可能用來做孤注一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