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辨華夷之禮(2 / 2)

是以,與其留下個不安定的因素在木鹿城,倒不如將他帶走,也絕了那些不安定分子的念頭。

哈西姆和阿布的求見,阿巴斯沒有拒絕,事實上他也沒有拒絕的權力,即便再不想到見到昔日的背叛者,可他還要捏著鼻子做出與本心相違背的事情。

甚至見到這兩個背叛者時,阿巴斯還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揭過阿巴斯這一篇,秦晉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了戰場上,一觸即發的大戰沒能爆發,兩軍仍舊出於對壘截斷,隻是兩軍之間的狀態已經愈發緊張。

清虛子以空炮放出的大量濃煙起到了做夠的震懾效果,竟然嚇得馬赫迪有些進退失據。但這個年輕的王子不愧是哈裏發曼蘇爾選定的繼承人,居然在最短的時間內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這一點,讓秦晉對他有些刮目相看,但也是僅此而已。西征到了這個地步,他自然是希望一口氣打到泰西封去,徹底將大食人在亞洲這片土地上的統治根基徹底拔起。

而且,他的目標不僅僅是對土地的征服,一切以暴力維持的統治都不會長久,隻有深入生活中的文化才會代代流傳。

將漢人衣冠引入西域之地,雖然有著極大的困難,可秦晉依舊試圖嚐試。

實際上,漢人衣冠所代表的文化有著極強的地域依附性,而夷狄之分的。

秦晉曾和苗晉卿探討過這個問題,苗晉卿則說: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而中國之禮就像生在淮南和淮北的橘子一樣,種在不同的地域會結出截然不同的果實,讓種在夷地的中國之禮結出原汁原味的果實,其難度恐怕不亞於開天辟地。

探討歸探討,實踐則是另一回事,無論成功與否總要先邁出第一步才知道。

這第一步應該是雙管齊下的,遷來漢地移民作為官吏和文化傳播者,然後再從當地貴族中選出入“中國之禮”的佼佼者輔之。

當然,這個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許需要三代人甚至更多代的潛移默化,但隻要大唐的軍隊在西域之西存在一日,這種努力就不能放棄。

正是有著如此宏達的計劃,在神武軍西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采用懷柔政策,而不至於因為征戰對各地的土著造成難以彌合的傷害和仇恨。

包括阿巴斯這樣的敵國王族,隻要他肯投效,都會搬出來作為昭示天下的榜樣。

出乎秦晉預料的,大食軍也許是出於報複的目的,居然在鄭顯禮的歸途上設置了障礙,以至於他們與得救的草原蠻族沿著季河回返時,為了避免陷入大規模的作戰中,不得不繞了很長的一段路。

一路上,骨咄祿就像鬥敗了公雞一樣,徹底沒了精神,似乎仍舊沉浸在部眾分崩離析,末日來臨前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