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大鬥拔穀也(2 / 2)

丞相府接管了絕大多數政務以後,秦晉才發現,唐朝各地的儲備狀況遠遠超過了他的想象,尤其是兩淮一帶尚未經過戰亂的地區,唯一的問題隻有運輸,水路的運輸倒還好說,陸路運輸每百裏就要損耗十之一二,從兩淮到關中何止千裏?最終的結果就是,假使將糧食暈倒關中,其所運送的糧食將一粒不剩個,甚至還要額外的付出更多的糧食。

所以,糧食的最佳運輸手段隻能是水陸運輸,但是,前隋開鑿的運河隻能到洛陽,從洛陽到關中,還是要經曆漫長的陸路。

對於糧食需求日漸增加,而糧食產量日漸減少的關中而言,這種壓力是與日俱增的。

一個隱隱的念頭竟在秦晉腦子裏不斷的跳出來,那就是遷都。

不過,遷都這種事現在顯然是不合適的,天下剛剛安定,西征又迫在眉睫。目前而言,想法也隻能暫且停留在想法上。

總而言之,雖然有地方延續了至德年以來的各種人災和天災,但大體趨勢是逐漸好轉的。這讓秦晉覺得心下稍安。

在大致了解了關東的基本情況以後,秦晉又將征詢的目光投向了嚴莊。

嚴莊作為丞相府司直,涉及到的主要還是各部司之間的聯絡,尤其是最近半個月以來,還要專司負責與西征新軍的聯絡準備。

“丞相,火器營近日以來,耗銅兩萬斤,清虛子聲稱還有兩萬斤的缺額,下吏……”

最近,清虛子改鐵鑄炮為銅鑄,這一點秦晉也是知道的,因為鐵鑄炮管總是無法達到既定的指標,這也是當世鑄鐵技術落後的原因之一。

鑄鐵技術改進並非不能,但就算是加大力氣研究,至少也得數年之功,秦晉當然等不及了。所以,清虛子又改以技術相對成熟的銅鑄。

如此一來,成本雖然提升了,但很快就鑄造出了合格可用的炮管。

作為試驗的五根炮管累計發射了七百次,管身沒有裂紋,也沒有出現任何異常。

這個結果已經讓秦晉十分滿意了,大大超出了他的預計。

不過,秦晉對於造炮的基本要求就是,小型化,根本目的就是方便運輸,以保證長途馳驅,火炮可以跟得上。

“對於火器營的要求,丞相府須得全力支持,要錢給錢,要鐵給鐵,要銅便給銅,報備即可!”

嚴莊點頭應諾。

秦晉又看了看兩人,將案頭的幾封軍報向前推過去。

“兩位看看,河西的軍報又來了!”

說話間,就已經有侍從上前,將那幾封軍報分別幫著,一次遞給第五琦和嚴莊。

河西的軍情兩個人早就有點見怪不怪了,最初聽聞大食兵打到了河西,還有些心急發慌,現在已經有點虱子多了不怕咬的狀態。反正現在朝廷西征的準備也沒做好,再著急又濟得什麼事了?還不是依舊得等嗎?

看罷軍報,第五琦沉思一陣,建議道:

“朝廷或可派出偏師一部,或經靈武,或經河湟,對河西做出援助姿態。一則可以激勵邊軍士氣,二則可以試探大食兵的虛實……”

秦晉聞言,不由得點了點頭。

……

陳長捷親率八百騎兵抵達扁都口的大鬥拔穀,果然,南麓出現了大批的胡兵遊騎,雖然看著不像所謂的大食人,但對隴右的威脅他已經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

為此,陳長捷對這些遊騎進行了捕殺,但凡進入他視野的,絕不放過一個,唯一一個逃走的,隻是因為陳長捷故意為之,才保全了性命。

陳長捷手底下的這些騎兵,都是常年與吐蕃人作戰的,絕非那些新近招募的烏合之眾可比,是以無論騎術抑或是射術都是首屈一指的。

扁都口南麓,優素福望著四下裏的峭壁與洶湧水流,忽然覺得臉上一涼,竟是一片雪花飄在臉上化成了雪水。

此時雖然已近盛夏,但這裏還是說下雪就下雪,優素福不禁有些皺眉,如果大軍正通過大鬥拔穀時,突然降下暴雪,不用唐兵攻擊,隻這鬼天氣就能讓他的兵馬損失過半。

優素福現在明白了,為什麼唐兵不在此地設置關隘的原因。

“走,進去看看!”

所謂大鬥拔穀並不是一般意義的穀地,這個穀地不過是因為地勢比東西兩側的祁連山低一些而已,但比起河西抑或是隴右的地勢則高出了不知多少丈。

優素福一行人就像爬山一樣深入穀中,與此同時,雪也越下越大。